1. 金融學房地產專業的就業前景怎樣
還是不錯,現在房地產本行業的發展明顯不如以前,很多房地產開發企業已經通過其他的形式,在逐步轉化房地產開發的新模式;
金融就是其中一個方向;第二,因為現在*府嚴格限制銀行資金流入房地產,但考慮到房地產的利潤空間,很多商業銀行還是開始通過其他的一些方式,比如金融、并購等等方式進入房地產,很多商業銀行成立的地產金融部,專門負責研究和開發新的房地產資金合作或者投資方式。
個人覺得這個行業目前來看還是有前景的哈,因為現在已經開始這方面的走向,就害怕過個幾年金融的玩法想法也枯竭了。不過走一步看一步吧,個人在工作的過程中還是會跟著行業發展不斷進步和轉型。
2. 房地產、金融等行業現在是什么情況
一、銀行風險管理水平較好 近年來,以國有為主體的中國銀行業資產質量管理已步入一個新階段,銀行資產質量較高,不良資產比例嚴格控制在風險可控的程度,總體不良率在2%以下,大部分銀行在1%以下。
風險撥備率都遠好于國際金融業的普遍水平。 二、信貸業務營銷理念有了根本性轉變 隨著金融風控水平的提高,不良資產責任追究的完善,加上金融競爭的加劇,信貸人員營銷意識逐步增強,現在流行的是“跪著放貸,站著收貸”,融資講求“關系”、”人情”而不是客觀冷靜的分析對方的財務和經營狀況這種情況已經只在少數落后地區存在。
三、信貸扶持只是宣傳,銀行也需要賺錢。 “晴天打傘,未必能雪中送炭”是由銀行的企業性質決定的,除農發行等例外,銀行非財*性或*策性機構,嚴格地講應該是“錦上添花”,助推企業的發展。
銀行沒有義務為企業雪中送炭,現在流行的是“能為銀行帶來利益的客戶才是上帝”。 銀行的本份是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才是銀行對于社會的最大貢獻。金融出了問題,一國經濟必然受到重創,就如“養活世界上13億人”是中國*府對世界作出的最大貢獻。
四、融資難的根本問題不在銀行。 企業都在說“融資難”,但融資難的根本問題不在銀行,中國的金融生態環境不好才是根本原因。
法制環境不完善,征信文化還只是停留在紙上,誠實守信不如民國時代,逃廢債現象頻出,這是銀行的問題嗎?銀行的“三性”中安全性是始終是在第一位的,銀行唯有審慎經營才能立足。 四、關于房地產行業,在今后的若干年內還是中國的支柱產業。
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是凈出口、消費和投資。出口在嚴重下降,消費、投資都離不開房地產。
目前的中國,投資渠道狹窄,資產總要有個存在方式,房地產無疑是最主要的存在方式,為什么貪官的房產很多?雖然不具代表性,也能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一些問題。 *府一方面要打壓房地投資過快造成的泡沫,防止因房價增速過快可能引發的社會矛盾,防止泡沫破產可能形成的巨大影響,另一方面又不能把房地產打死,賣地經濟、*府平臺債務、銀行壞賬都不允許*府過分打壓,還有就是中國還沒有培育出足以替代房地產的新興行業,什么高新科技、環保節能都還是題材,是空中樓閣。
從百姓角度來說,限購令并不是壞事,抑制房價過快增長對百姓有好處。但是,中國的百姓并不理性,所謂的“剛性需求”就是因為不理性產生的。
目前人均住房并不算少,卻為什么亮燈率不高,老百姓又沒房住?房產集中在少數有錢人手中是事實,但中國百姓對于住房的要求也實在太高,無論住房面積還是住房裝修都要求過高,這不能拿澳州比,要考慮中國人口數量,安得廣廈千萬間,人人有一套是不可能的。 五、中國百姓不夠理性。
還有就是,價值規律支配著房地產行業,也應該支配城市人口的流動,但這一點沒有作用。有錢人到國外安家似乎很正常,但有錢人住最貴、地段最好的房子的觀念沒有被認同,人人都想在大上海買大房子。
而且,即使跟不上城市節奏,都不愿意搬到郊區。想想看,月薪幾千怎么能在大城市買得起房子呢?我說,能成為房奴已經是幸運的了。
這讓*府怎么解決? 說個極端的例子,利比亞600萬人口,卡扎菲*府建了100萬套房子,每套1元,想要都會給,福利不錯吧?一個第納爾(相當于人民幣5元)可以購一大袋面包(*府貼的),幸福吧?全免費醫療,國內治不好的送國外治*府報銷,夠意思了吧?結果怎樣?! 回可能有些觀點不全面,但肯定會給你帶來許多新意,因為網絡上根本找不到,僅供參考。
3. 做銷售金融行業還是地產行業好
金融推銷員:就是信用卡信貸員、賣保險、民間投資理財等;房產推銷員:就是賣房子,房產中介等。
這兩種職業說的很明白了, 首先看你喜歡那個嘍。
如果你語言能力較強、心理素質較好的話(當時我作的時候,去居民區、滿大街貼小廣告,去寫字樓推銷信用卡,投資貸款什么的,被保安逮住無數次,和保安打架過一次,進派出所訓話2次,哈哈。。臉皮就是這樣煉成的,當然這也不是違法的事,只是咱尋找客戶的方式大多數人不接受)建議干金融, 否則,還是選擇房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