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對聯”的由來和故事
對聯的由來: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因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農歷中一年的開始。每到這時,家人團聚,熱烈慶祝,稱為“過年”。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喜歡寫春聯,貼春聯,用吉祥的語句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愿與期盼,因此,春聯就成為了我國節日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了。 春聯的歷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紅色的桃木削成長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畫上兩個神像———神荼(tú;)和郁壘的畫像,釘在大門兩旁,用來驅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時,他心情很好,便讓身邊的翰林學士辛寅遜在桃木板上寫兩句吉慶話,想掛在自己臥房的門口。當辛寅遜寫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筆來,親自寫了十個字:“新年納余慶, 佳節號長春。” 字雖不多,但這兩句話非常吉利。“余慶”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氣。第二句是美好的節日叫做春節,意味著溫暖的春天永駐人間。這十個字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節”四個字巧妙地嵌在了里邊。所以當孟昶寫完,身邊的大臣們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興。
從這以后,桃符就逐漸演變成對聯,后來桃木又被紅紙所代替。一到春節,家家門上貼著鮮紅耀眼的對聯,喜慶的氣氛自然更濃了。
對聯的歷史是什么
[編輯本段]【對聯的定義】 現代漢語詞典上的釋義是:寫在紙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頭上、柱子上的對偶語句。 對聯又稱楹聯,起源于桃符,是一種對偶文學,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文對聯,嚴格區分大小詞類相對,可見稱“對聯起源律詩”是根本的錯誤。傳統對聯的對仗要比所謂的詩對聯工整。隨著唐朝詩歌興起,散文對聯,被排斥在外。 散文對聯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過分強調詞性相當,又不失對仗的對聯。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傳統文化對聯的產生,中國傳統文化“對聯”的由來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