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看,滿天星地下看,有個坑 是什么歌曲
這是《天上看滿天星》繞口令:
天上看,滿天星,地下看,有個坑,坑里看,有盤冰。
坑外長著一老松,松上落著一架鷹,鷹下坐著一老僧,僧前點著一盞燈,燈前擱著一部經,墻上釘著一根釘,釘上掛著一張弓。
說刮風,就刮風,刮的男女老少難把眼睛睜。
刮散了天上的星,刮平了地上的坑,刮化了坑里的冰,刮斷了坑外的松,刮飛了松上的鷹,刮走了鷹下的僧,刮滅了僧前的燈,刮亂了燈前的經,刮掉了墻上的釘,刮翻了釘上的弓。
只刮得:星散、坑平、冰化、松倒、鷹飛、僧走、燈滅、經亂、釘掉、弓翻還不停,請來了玉皇大帝孫悟空,制服了風婆天下寧。
擴展資料:
關于繞口令的產生,可以追尋到5000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古籍中僥幸保存下來的《彈歌》“晰竹,續竹,飛土”,相傳為黃帝時所作。據考證,這是比較接近于原始形態的歌謠,其中,已經有了繞口令的基本成分——雙聲疊韻詞。由此推想,很可能在文字出現以前,繞口令就已經萌動于中國勞動人民的口頭語言之中了。
隨著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我們的祖先越來越注意漢字字音前后各部分的異同現象,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雙聲疊韻詞。這些雙聲疊韻的關系,處理不好,很容易纏繞混淆;處理好了,又可以產生不同凡響的音韻美。這使得一些人想到尋找規律,練習發音,訓練口頭表達。
于是,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把一些聲韻相同的字組合在一起,故意兜圈子,繞彎子,連續成句子,教兒童念、誦。其中一些音韻響亮而又拗口、詼諧風趣的句子,不僅兒童喜歡,不少青年人也很喜歡。這樣,一個人唱出或幾個人唱和,就在人民群眾中耳口相傳,流傳開來。
在流傳過程中,人們又不斷修改、加工、充實、完善,使它更近似于一首首幽默詼諧的歌謠,更加妙趣橫生。至于誰是繞口令的具體作者和修改者,人們根本沒有留意。因此,也就無所謂哪首繞口令是哪個人的作品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繞口令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滿天星繞口令純音樂,天上看,滿天星地下看,有個坑 是什么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