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詩經》的幾點思考
《詩經》是儒家進行德教的一個基本典籍,詩是與樂相伴而生的,樂是來配合詠詩的,但是經過大浪淘沙,《詩經》流傳了下來,然而《樂經》不見蹤影。
一、詩與樂的關系
《隋書經籍志》云:“詩者,所以導達心靈,歌詠情志者也。故曰:‘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上古人淳俗樸,情志未惑。其后君尊于上,臣卑于下,面稱為諂,日諫為謗,故誦譏惡,以諷刺之。初但歌詠而已,后之君子,因被管弦,以存勸戒。”凡古詩必歌,用歌唱的形式將自己所想表達出來,即為樂趣所在,所以《孔子詩論》中才有“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言”一說。《毛詩大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所以古代才有四處采集詩歌的官員,是帝王了解各國風俗、認清自身的得失的一種途徑。
從詩的產生原因中可以看出詩的產生與樂相隨。春秋時代,諸侯國之間交際頻繁,期間的外交家常常引用詩歌用來加強外交辭令,更加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態度。這是因為詩歌言語的生動含蓄,使之成為當時社會的一種風氣,從而導致了詩脫離樂的存在形式,進而詩歌逐漸獨立的被人們所使用。
樂在先秦時期也是六經之一,但是由于樂的傳承主要是靠樂官傳授,是不需要通過書寫下來教授的,正是由于樂的傳承的特殊形式,記載詩譜的樂經在西漢時期不見蹤跡,只保留了樂理以及樂理思想于其他文獻之中。
因此可以說,樂經的消失有兩個原因,一為樂自身傳授的形式,二為詩經可以脫離樂而存在。
二、從“詩”到“詩經”與今本《詩經》
經緯,先經線后緯線,經是根本,所以從“詩”到“詩經”的轉變,說明詩經的成為了一個經典,也成為了古人必修的課程。
《詩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是周代社會的生活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夏、殷已上,詩多不存。周氏始自后稷,而公劉克篤前烈,太王肇基王跡,文王光昭前續,武王克平殷亂,成王、周公化至太平,誦美盛德,踵武相繼,幽、厲板蕩,怨刺并興。其后王澤竭而詩亡,魯太師摯次而錄之。孔子刪詩,上采商,下取魯,凡三百篇。至秦,獨以為諷誦,不滅。”直到西漢初期,儒學漸漸興起,傳授《詩經》的各種學派也相繼而起。“漢初,有魯人申公,受《詩》于浮丘伯,作詁訓,是為《魯詩》。齊人轅固生亦傳《詩》,是為《齊詩》。燕人韓嬰亦傳《詩》,是為《韓詩》。終于后漢,三家并立。漢初,又有趙人毛萇善《詩》,自云子夏所傳,作《詁訓傳》,是為《毛詩》古學,而未得立。后漢有九江謝曼卿,善《毛詩》,又為之訓。東海衛敬仲,受學于曼卿。先儒相承,謂之毛詩”。三家詩都采用當時流行的文字――隸書所寫,屬今文經學派,金文學派在兩漢時期盛極一時,居于主導的地位,立于學官,但是三家詩并沒有共同遵守傳授的書籍,到東漢時還在寫章句。與三家詩對立的就是古文經學派,毛詩學派,用篆文書寫,這種古文經在民間廣泛傳布。《經典釋文》說:“《齊詩》久亡,《魯詩》不過江東,《韓詩》雖在人無傳者,唯《毛詩》鄭《箋》獨立國學,今所遵用。”
上述所說“又有趙人毛萇善《詩》,自云子夏所傳,作《詁訓傳》”與《經典釋文》等書籍中記載有出入。《經典釋文》說:“《毛詩》者,出自毛公,河間獻王好之,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間王大毛公,毛公為《詩訓詁傳》于家,以授趙人小毛公。小毛公為河間獻王博士,以不在漢朝,故不列于學。”清《四庫提要》云:“《漢書藝文志》,毛詩二十九卷。毛詩故訓傳三十卷。然但稱毛公不著其名。《后漢書?儒林傳》始云趙人毛萇傳詩,隋志載毛詩二十卷,漢河間太守毛萇傳。然據鄭玄《詩譜》、陸璣《毛詩草木蟲魚疏》則作傳者乃毛亨,非毛萇也。”
三“四始”
毛詩大序中四始的順序與論詩中的順序是不同的。《毛詩大序》說:“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之所由廢興也。*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是謂“四始”,詩之至也。”竹書第五簡云:“有成功者何如,曰頌氏(是)也。清廟王德也,至矣。敬宗廟之禮,以為其本……。”孔子曰:“《頌》,平德也,多言后。其樂安而遲,其歌申而繹,其思深而遠,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小雅》,德】也,多言難而怨對者也,衰矣,小矣。《邦風》其納物也,溥觀人欲焉,大斂財焉。其言文,其聲善。”孔子劃分四始以德的大小為依據,頌、雅、風依次從平德、盛德、小德到無德。平者,正也,而平正之德正是儒家中庸思想的體現,堪稱德的最高境界。而《詩經》所言則從頌開始,說明,在教授詩經過程中,孔子注重循序漸進的方法,這也給我們今天的教授有所啟發。
詩經蒹葭的復沓形式與表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關系
更好地表現出了作者反復求索而不得的情感。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復吟詠胡慶絕、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征著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差橋,再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征著伊人的飄渺難褲姿尋;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則是反復渲染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抒情主人公堅執不已的精神.重章疊句,層層推進,這是《詩經》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現方法.詩中還巧妙的運用了如“蒼蒼”,“、凄凄”,使全文聲情兼備.
墨家思想與《詩》的關系
墨家思想與《詩》的關系
墨家創立學說往往援引古人議論以為根據。《詩》在當時士人乃至上層統治階層中已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是墨子不能漠視的。作為剛剛獨立出來的一家為了増強自己言論的說服力使之能夠為大家所接
受《墨子》也不得不借用大家較為熟悉的《詩》來闡明自己的觀點為其理論提供支撐。故其學說中援引《詩》意斷章取義牽掣古人學說以附會己說之處亦自不少即以墨家的思想標準釋《詩》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運用借鑒了《詩》中的思想。
一、墨家*治思想運用借鑒了《詩》中的上帝、鬼神觀念陸碧大作為自己理論的注腳。《詩經大雅文王》載:“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這是是說文王登上王位乃是上帝的授命其升降沉浮皆有上早豎帝扶助。《詩經大雅大明》亦載:“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有命在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纘女維華長子維行篤生武王保佑命爾燮伐大商。”這是說文王知道怎樣侍奉上帝從而獲得上帝給予的福祉。這類的記述在在《尚書》、《詩經》等上古文獻中很多。墨子所引《詩》文充分借鑒了《詩》中的所謂“天命觀念”與“順帝慧森之則”。前文所引《墨子天志》篇引用《大雅皇矣》中上帝告誠文王的幾句詩文即以之用來證明其天志的思想。不僅如此墨子還引《詩》來論證其“尊神”、“事鬼”的主張。《墨子明鬼下》引《大雅文王》篇:“《大雅》日,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穆穆文王令聞不已。”若鬼神無有則文王既死彼豈能在帝之左右哉此吾所以知之鬼也。
墨子把一切的行為歸結于上天的意志為了使這一觀念得到落實必得申之以鬼神的懲罰就得論證鬼神的存在。為此《墨分械摹笆王之治道思想。首先借《詩》來闡發“兼愛”之旨。《墨子兼愛下》:《周詩》曰:“王道蕩蕩不偏不*。王道平平
不*不親戚弟兄之所阿。”又說:“姑嘗本原之先王之所書《大雅》之所道曰無言而不讎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借《詩》來闡發“尚賢”之旨。……
所以《墨子》與《詩》的淵源關系是顯而
易見的墨家*治思想大量借鑒《詩》也正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在墨家思想的形成中《詩》的思想材料尤為重要,換句話說研究墨家思想的淵源也不能忽視它與《詩》的關系。供參考。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思想與詩經的關系,淺談《詩經》的幾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