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后德國失去了多少土地
盟國將戰前德國奧德——尼斯河以東的領土劃分給波蘭,德國失去絕大部分的西里西亞、大部分波美拉尼亞,包括什切青、勃蘭登堡東部及小部分薩克森,失地全歸波蘭。
(參考《國際關系史—戰后卷》方連慶主編P16;維基百科“奧德河-尼斯河線”)所以德國失去的領土還是很大的。另外,多虧了美、蘇分歧的加劇,不然德國就要被分裂成至少5個以上的小國家了。
(參考《國際事務概覽——第二次世界大戰》第十卷 湯因比主編P21-22 一戰后,喪失8.8萬平方公里;二戰后喪失了西里西亞、(2.5萬平方公里)東普魯士、(4萬平方公里)東波美拉尼亞、(面積不祥)。
2. 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后失去了多少土地
德國的土地……不好形容……最早德國是零散的小國的狀態,德國人稱神圣羅馬帝國為德意志第一帝國……當然關于神圣羅馬帝國可以自行百度后來鐵血宰相俾斯麥從普魯士統一了德國,不過當時一般認為奧地利也是德意志民族的一部分……不過吞并奧地利的戰爭失敗了……然后就是一戰,一戰后德國戰敗,損失了一部分土地,具體可以自行維基一戰二戰時期德國強行吞并了奧地利……算是完成了統一大業……參考電影《音樂之聲》,就是雪絨花那個不過二戰后奧地利又獨立出來,作為懲罰,將德國分裂成兩半,也就是東德和西德,但是沒有進一步將其分裂。
后來東西德合并,德國算是基本回到了一戰前的領土狀態。
3. 二戰前后德國國土面積變化
二戰前后德國國土面積變化: 1、德國,一戰前在鐵血宰相俾斯麥時期從1870年開始擁有領土約61 萬平方公里,一戰失敗,盛產煤、鐵的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紡織中心西里西亞大部分割給了新獨立的波蘭,德國面積變為53 萬平方公里,與一戰前相比損失8萬多平方公里領土。
二戰失敗,東普魯士劃給蘇聯,改名加里寧格勒州,奧德河以東10萬多平方公里割給波蘭,居民全部遷徙到德國其他地區,共有17.3萬多平方公里被割讓,從此德國領土僅存35.7萬平方公里。 經兩次世界大戰后,德國共損失領土25.3萬平方公里。
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Deutschland),簡稱德國,位于歐洲中部的議會制和聯邦制國家,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和最大的城市都是柏林。國家*體為議會共和制,聯邦總統為國家元首,聯邦*府由聯邦總理和聯邦部長若干人組成,聯邦總理為*府首腦。
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國和戰敗國,二戰后,德國在1949年被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四國分割為東德和西德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東德和西德終于達成兩德統一。1972年10月11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擴展資料 1、區域位置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于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 2、行*區劃 德國行*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12229個市鎮。
各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州、巴伐利亞州、柏林市、勃蘭登堡州、不來梅市、漢堡市、黑森州、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下薩克森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薩爾州、薩克森州、薩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和圖林根州。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為市州。
3、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語: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是位于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
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圣羅馬帝國,后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國建立德意志帝國。
1914年和1939年,德國先后挑起兩次世界大戰并戰敗。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實現兩德統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德國。
4. 德國二戰后經濟
二次大戰后整個歐洲幾乎到處是廢墟,本富庶的西歐也不例外。德國作為二戰的發動者之一,遭到了盟*猛烈的炮火,更是滿目瘡痍.絕大部分壯年男性死于戰爭或為戰俘,使其國內勞動力極其缺乏。盡管如此德國人卻在這個廢墟上創造了一個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
獨創的社會市場經濟和完善的法律。經濟部長路德維西艾哈德于1948年廢除舊貨幣,推出新貨幣,即Deutsche Mark。而且取消了物價管制,利用自由市場自身體制來決定資源配置。*府放棄集中管理經濟,恢復生產與消費的自由。以自由經濟為主,國家干預為輔,*府盡量不干涉市場活動。
出色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在德國戰后迅速恢復并在高速發展國民經濟的過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是世人所公認的,因此被譽為創造德國“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而在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中,又以作為主體與核心的“雙元制”模式最具特色。所謂“雙元制”,是一種由培訓企業和職業學校雙方在國家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分工培養技術工人的職業培訓體系。數據顯示在德國畢業學生占相應學齡人口的86%。其中25%選擇了普通教育,61%職業教育。這兩者的比率是29:71。也就是說100名中學畢業生有71人選擇了成為技術工人。職業教育為德國經濟建設輸送了源源不斷的具有初、中級技術質素的合格工人,是德國工業的軟基礎。
5. 德國為什么能在二戰后迅速崛起
首先是因為德國人誠懇地接受了自己歷史上沉重的一面。
他們沒有推卸有關于自己犯下的一切罪行以及要負的一切責任,誠懇地回憶自己的錯誤,這幫助德國人大大地減輕了民族復興的困難。還有就是分裂了41年的德國再次統一。
一戰前德國是一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恢復和發展工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然后又適時地進行了經濟改革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科技隊伍?并注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利用外國資本,美國馬歇爾計劃對幫助德國的經濟恢復起了很大作用聯邦德國積極展開外交活動,并且聯邦德國結束被占領狀態,成為主權國家,并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之后又實行“新東方*策”,新東方*策使聯邦德國積累起來的經濟實力轉化為*治態勢,聯邦德國終于以一個經濟,*治大國的形象崛起了打得手有點抽,不過部分內容書上還是有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