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房地產市場狀況
07年成都房地產市場形勢分析報告
第一部分 近期房地產市場主要特征
今年1-4月,成都房地產市場供銷兩旺,供求緊張狀況進一步緩解;房價漲幅持續回落;中小戶型住房供應量增長迅速,供應結構明顯改善;辦公用房市場異*突起,供應、成交量均大幅增長;受稅收*策和市場指導價調整的影響,二手房成交量有所下降;郊區(市)縣市場出現回落。
一、房屋整體交易情況
(一)全市房屋買賣成交量小幅增長。
今年1-4月,全市房屋買賣(包括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下同)共成交878.9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7%;其中住房買賣成交753.07萬平方米、70944套,同比分別增長5.0%、8.1%。全市房屋買賣總體成交量僅有小幅增長。
(二)五城區房屋買賣成交量保持兩位數增長,但郊區(市)縣出現明顯下滑。
1-4月,五城區房屋買賣共成交496.8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6.7%;其中住房買賣成交408.89萬平方米、41279套,同比分別增長16.5%、18.3%。
同期,郊區(市)縣房屋買賣共成交382.1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7.6%;其中住房344.18萬平方米、29665套,同比分別下降6.1%、3.5%。可見全市房屋需求增長是受到中心城區的支撐,郊區(市)縣需求從今年初以來一直顯現出回落勢頭。
(三)住房買賣占房屋買賣中的8成以上,郊區(市)縣住房買賣占比更是高達9成以上。
1-4月,全市住房買賣成交面積占總面積的85.7%,非住宅成交比例為14.3%。五城區住房買賣成交面積占比為82.3%;郊區(市)縣為90.1%,其中青白江、龍泉、新都、溫江四郊區為93.0%。
(四)商品房市場仍是成都房地產市場的主導市場。
1-4月,全市房屋買賣中商品房與二手房成交比例為3.5:1,其中商品住房與二手住房成交比例為3.8:1。同期五城區房屋買賣中商品房與二手房成交比例為3.1:1,其中商品住房與二手住房成交比例為3.2:1。郊區(市)縣房屋買賣中商品房與二手房成交比例為4.2:1,其中商品住房與二手住房成交比例為4.8:1。成都房地產市場目前尚處于以增量交易為主、存量交易為輔的發展階段,商品房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仍具有相當廣闊的發展空間。
地址:
2. 房地產業的現狀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龍源期刊網 【摘要】近年來,中國的房地產業得到了高速的發展,同時房價的快速上漲現象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國家也于2011年開始對房地產進行大幅度的干預。國家重拳出擊遏制房價上漲的同時,也出臺了一系列的宏觀調控措施,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調控。
2011年也被稱為”樓市調控年”。【關鍵詞】房地產供求調控趨勢我國在2011年加大了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消費者也開始逐步的減慢腳步,開發商對房地產的投資熱情也勢必會降低。
隨著近年來,我國*府開始大力調控房價、逐步開始加強土地控制、調整住房供求關系、銀行提高信貸,降低信貸規模等。隨著這一系列的*策的出臺,不僅會使房地產的投資速度減緩同時也會使地方*府過度的投資熱情受到一定程度的冷卻。
與此同時,隨著一系列的宏觀*策的相繼出臺,中央銀行也出臺了一些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措施,如提高存款準備金、上調利率、控制貸款等。中央銀行和*府出臺的這些*策是歷年來調控房價力度最大的一次,這就使得房地產貸款與消費貸款增速的放緩,所以,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購房者開始觀望。
但從目前來看全國的房價并沒有出現大面積的降價趨勢。不過,從整體上看,只要國家針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策能夠真正的落實到位,地方*府能夠認真貫徹中央*策,那么在未來幾年內,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增。
3. 當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狀況怎樣
當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狀況怎樣?目前 2004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房地產業景氣指數隨著房價的持續高漲而呈現走高的趨勢。
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竣工面積、土地開發面積、新開工面積等指標增幅都有較大回落,*府對土地資源的控制,導致人們對土地這種稀缺資源的升值預期空前高漲,無論出于投資或自住,業主都樂意盡快掏錢購買。2006年1-7月中國房地產開發綜合景氣指數為103.51,房地產開發投資指數為101.52,土地開發面積指數為100.99,銷售價格指數為109.54。
2006年1-7月中國完成開發土地面積12731.1萬平方米,與2005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1.8%,全國完成購置土地面積18520.1萬平方米,與2005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8%。2006年1-7月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為9411.5億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24%,中國東部地區房地產投資額為6125.6億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20%。
中部地區的房地產投資額為1621.6億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35%。西部地區的房地產投資額為1664.3億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30.1%。
2006年全國土地交易價格指數(工業倉儲用地)第一季度的價格指數為104.5%,而全國土地交易價格指數(商業、旅游、娛樂用地)第1季度的價格指數為107%。2006年1-7月商業營業用房投資完成額為1126.7億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15.6%。
辦公樓投資完成額為413.4億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13.6%。隨著以美式摩爾為代表的大型綜合購物中心落戶北京、深圳等大中城市,中國零售業全面對外開放,幾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已經或計劃建設大型的購物中心,這就為商業地產商的發展留下了巨大市場發展空間。
商業地產作為一種不同于傳統的商鋪租賃形式、以全面融合地產業與商業為特色,正悄然成為房地產市場的新寵兒。中國商業地產將掀起新一輪的投資熱潮,商鋪地產、購物中心地產、酒店地產、寫字樓、工業地產都將成為未來商業地產投資的亮點。
你對中國房地產業目前有什么看法? (論述) 一、當前房地產面臨的問題不是有風險,而是風險應該由誰承擔 房地產業是市場風險很高行業。除了一般認為的資本密集,建設周期長等原因之外,風險主要來自于其價格的特殊形成機制。
房子價格和其他產品不同之處就在于,其價格并非主要由成本和效用決定,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由級差地租決定。同樣的房子,建在北京鬧市區和建在遠郊區縣,其建筑成本和實際功能不會有多大區別。
有區別的是級差地租。級差地租的客觀依據不過是一種社會約定。
今天這個房子的某種特點為社會承認,它就很值錢。明天社會不承認這種特點了,它就不值錢。
從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香港的房價6年間跌去了65%。為什么?因為當初大家都對香港的經濟和香港的房價充滿樂觀的預期,而現在人們的預期正相反。
房子還是那些房子,人口還是那些人口,甚至社會收入水平也變化不大。僅僅是人們的社會預期改變了,房價就大跌了。
也就是說,我們根本用不著去討論房地產業有沒有風險的問題。只要是市場經濟,這個風險在這個產業中是必定客觀存在的。
風險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需要討論的真正問題并非是有沒有風險、風險大小的問題,而是這個風險應當怎樣配置、應當由誰來承擔的問題。
無需質疑的一個結論是,這個產業、這個市場的所有參與者都應當承擔相應的風險。這個參與者可能包括資金供應者、開發商、建筑商以及購房者。
開發商當然應當為自己的投資行為承擔相應的風險。怎么承擔呢?市場經濟有個約定,就是通過自有資金的比例來承擔。
一般說,假定人們估計到售出之前,現實的市場房價與總投資相比最多下跌30%,那么開發商就至少應當提供總投資30%的自有資金。如果資金提供者估計最多跌30%,結果跌了40%,那么這10個百分點的誤差就得由資金提供者承擔。
購房者也有相應風險。房貸中銀行對購房者提供的按揭比例就是風險的分割線。
按照國際經驗和市場規則,房產開發過程中價格下跌的第一風險承擔者就應當是開發商。這沒有什么疑義。
我國一些開發商的自有資金比例過小,總投資中銀行貸款、占用建筑商和購房者的資金比重過高,這實際上就把應當由自己承擔的風險轉嫁到了銀行、建筑商以及購房者頭上。實際上,建筑商和購房者的資金很大部分也是來源于銀行。
在這樣的情況下,房地產業的固有風險就被不適當地過多配置在了銀行頭上。二、我國房地產業資金供給的物質基礎是存在的,關鍵是資金的供求渠道需要調整 建一定量的房子,就需要一定量的資金去周轉。
這個資金需求量不會因為由銀行還是其他投資主體來提供而變化。我們得明確一個基本判斷。
我國滿足房地產業現在發展規模的資金供給是充分的,這個物質基礎是客觀存在的。在我們現在的社會經濟運行中,并不存在資金供給短缺的問題。
資金的供給和資金需求都同時存在,問題只在于供給和需求由誰來連接、通過什么樣的渠道和方式連接。除了開發商提供自有資金外,通過債權方式融資是房地產業發展的規范、合理方式。
房地產業的開發商必須借錢,而且要很大規模地借錢。這不需要質疑。
銀行是市場經濟下連接貨幣資金供給和需求雙方的傳統渠道之一。但銀行資金的。
4. 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現狀
金融貨幣*策對房地產行業的需求有著決定性意義,貨幣金融*策是決定房地產市場冷熱絕對的推動力。貨幣擴張將降低利率,降低房地產開發企業和購房者的融資成本,從而提高房地產價格。房地產價格上升,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利潤提高,因此,房地產開發投資的規模也上升,從而拉動總產出上升。在適度寬松貨幣*策影響下,房地產市場出現購銷兩旺的局面。
為了遏制房價過快上漲,2010年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房地產調控*策,經濟手段和行*手段并用,從抑制需求、增加供給、加強監管等方面對中國房地產市場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控,與往年不同,2010年的房地產*策緊盯市場變化持續出臺,*策力度不斷加強并一直延續到2011年。
調控*策密度、嚴厲程度超出市場預期,特別是明確提出“房價控制目標”,加上限購措施的大力度、大范圍執行,將大大改變參與各方預期,特別是購房者(包括投資者)對未來房價上漲的預期將因此得到顯著抑制。另一方面,二套房首付提高、營業稅征收從嚴、加息等*策也將大大增加購房者的資金成本和未來的交易成本,也將增加投資性購房的獲利風險。
一線城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高、發展前景看好、市場輻射力強,在當前全社會貨幣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仍將擁有強勁的市場需求。然而在一線城市土地價格大幅上漲、購房負擔明顯高于二三線城市的大背景下,一線城市的市場份額呈下降趨勢。正是由于一線城市各方面的壓力和*策的調控,同時未來中國城市化重心將更多轉向二三線城市及中小城市,住房市場的發展空間也會相應轉移,所以曾以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為主“戰場”的中國房地產,將逐步向二、三線城市轉移。
新一輪房地產調控*策,使一線城市土地供應進一步受限,難與少數央企爭地的開發商加快向中小城市轉移。此外,由于高鐵等大大改變了交通格局,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提速,也為房價上漲打開了新通道。相對于一線城市發展已較為成熟穩定的市場,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正處快速的上升周期。隨著區域一體化的推進,城市化進程加速,二、三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的剛性需求也隨之增加,為二、三線城市房地產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和空間。
中國行業信息研究網發布的《2010-2011年中國房地產行業發展研究報告》詳細介紹了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概況,接著從*策環境、土地市場供需、市場運行及發展前景幾個方面深入分析,相信能夠解答您的問題,有需要可以去網站看看。
5. 房地產市場描述并分析分析
您好,市場背景描述與分析
(一)宏觀房地產市場形勢和相關*策
2011年國家房地產調控*策頻出,6次存款準備金率上調;3次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上調;2次個人公積金貸款利率上調。“雙限”:限購、限貸。“一提高”:按揭首付比例提高。強力遏制房價過快上漲。使住宅房地產價格開始走向平穩,并開始合理回歸。
(二)全國房地產市場總體趨勢
1.新建商品住宅價格變動情況。今年第一季度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下降的城市有46個,持平的城市有16個,上漲的城市有8個。環比價格上漲的城市中,漲幅均未超過0.2%。與去年同期相比總體呈穩步回落的趨勢。
2.二手住宅價格變情況。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42個,持平的城市有12個,上漲的城市有16個。環比價格上漲的城市中,漲幅均未超過0.8%。與去年同期相比總體亦呈現緩慢回落的勢頭。但比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回落的趨勢較為緩慢。
通過總體分析,我們看到全國一線城市住宅價格開始明顯下降。二、三線城市住宅價格由于鋼需作用,趨于平穩。在國家*策的強力調控之下,全國地房地產價格正逐步實現理性回歸。
(三)當地同類房地產市場狀況
1.過去10年**市住宅房地產市場經歷。2000-2003年房地產價格出現緩步增長,2004年有小幅調整,2005-2007年隨著國家經濟高速發展,我市房地產市場進入快速增長軌道。2008年受調控和金融危機的影響,房地產市場增長短暫放緩,不久迎來了2009-2011年的高速增長期。房價漲幅連續兩年突破30%,但是到了2010年國家開始逐步加大對房地產價格調控、遏制的力度,我市商品住宅和二手房的價格漲幅開始放緩,并出現小幅回落的矛頭。
2.當前**市住宅房地產價格概況。目前**市普通商品住宅市場價格區間集中在5000-7000元/平方米之間,購房者有持幣觀望的情緒。成交均價與上月比無大變化,波動較小。成交量略有緩慢回升。
3.未來**市住宅房地產市場基本分析。一方面,國家調控*策無松動跡象,商品住宅供給增速趨緩,加之我市購房主體基本上屬于剛性需求,最近一些銀行開始對首次房貸利率實行95%折優惠。一些開發商推出各種優惠措施,使價格暗降。另一方面,隨著長吉圖戰略規劃的實施,長吉一體化建設快速發展,將使鋼需得到集中釋放,雖有足量的保障房推出,也不會使我市房價有大幅回落,從價格走勢來看,地產市場發展腳步趨于穩健,可以預見我市未來一段時間,房地產市場會在*府的宏觀調控下呈現平穩健康的發展態勢,商品住宅價格會處在穩定階段。
望采納謝謝
6. 2017中國房地產行業現狀是怎樣的
隨著*策逐步落地以及銷售增速進一步回落,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繼續沖高動能不足,且在一二線土地市場降溫以及三四線土地難維持火熱的狀態下,對未來房產投資回升可持續性保持謹慎樂觀,預計二季度開發投資增速仍保持平穩,三季度繼續小幅回落。
據《中國房地產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設計與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1-5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37595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8%,增速比1-4月份回落0.5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25423億元,增長10.0%,增速回落0.6個百分點。住宅投資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為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