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語及解釋,出處
歇后語是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它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后一部分起“后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后語。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歷史滄桑的沉淀、淬煉、凝聚成絕妙的漢語言藝術。其中歇后語以其獨特的表現力。給人以深思和啟迪,千古流傳。反映了華夏民族特有的風俗傳統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曉哲理,提升智慧。
歇后語的由來?
歇后語,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智慧與趣味語言,也是民間愛用的一種語法。它集詼諧幽默于一體,讀了之后往往能令人會心地一笑。歇后語集中反映了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
歇后語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得最的語言文化之一,是廣大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歇后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膾炙人口,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后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如:
一個巴掌打不響——孤掌難鳴
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
歇后語最大的特點是諧音和比喻,如:
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
歇后語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會意,通過會意后再進行概念擴充和延伸,如: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在一般的語言中。通常只要說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后語。最早出現'歇后'這一名稱的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有所謂'鄭五歇后體'(一種'歇后'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表現,遠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說,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語。
我們有理由認為,這是當時流行在民間的俗語,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經驗。這類古代的歇后語,雖然很少見于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相信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恒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后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語的淵源時,有些語言學家和語言學專著還述及其它有關名稱。如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將歇后語列入'藏詞'格一節介紹;郭紹虞在《諺語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語源起于'射覆語'(類似猜謎的一種形式);另外一些書上又列出諸如'隱語'、'謎語'、'諺語'、'縮腳語'、'俏皮話'等名稱。加以比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處和相異之點。關于歇后語的分類,向無定說。何況還有不少歇后語,一身兼有幾種性質,要劃分得十分科學,是比較困難的。
為了便于查閱,我們將歇后語條目中凡帶有諧音字的歸入一類,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質分為三類。
第一,諧音類。如: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無人
小蔥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這類歇后語,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諧,由原來的意義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個意義。這類歇后語,往往要轉幾個彎,才能領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饒有興味。
第二,喻事類。如:
弄堂里搬木頭——直來直去
冷水發面——沒多大長勁
這類歇后語,是用實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對設比事情的特點、情狀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領悟后半截的'謎底'。
第三,喻物類。如:
秋后的螞蟻——蹦達不了幾天
棋盤里的卒子——只能進不能退
這類歇后語,則是用某種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設比物的性質,也就能領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類。如
楚霸王舉鼎——力大無窮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這類歇后語,一般是引用常見的典故、寓言和神話傳說等作比方。上述兩例,只要知道項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歇后語包含的故事
歇后語故事拾例
客話歇后語,除運用同音異義、諧音,以對比、暗喻、隱喻等修辭手法組成外,還有以特定故事組成者。對這種歇后語,如不明其故事,就難解釋其寓意。現舉例如下:
“張三爺的茶——半路回甘”。張三爺的茶何以半路回甘?其故事是:有一富有者,人稱張三爺。凡窮人來借貸,他皆泡粗劣茶相待,飲后便問:“我的茶好嗎?”凡說“三爺的茶是上等好茶”者,皆可獲借貸。反之,不管怎樣苦求,皆不借不貸。有一窮人,不知三爺這一脾性,登門求借時,直說三爺之茶實為劣等粗茶,結果無論怎樣哀求,都未獲借貸,只好怏怏離開三爺家。他一路走一路想:“為什么他人去三爺處可獲借貸,惟獨自己不能?!”想來想去,忽悟自己可能因說他茶不好之故。因此決定復去三爺處弄個究竟。于是,當他重到三爺家門時,便大聲呼叫:“三爺呀三爺,你快出來!”三爺聞聲而出,問:“你又來何事?”窮人忙說:“三爺,我是窮人見識短,早先到你家飲了你一杯茶,不覺得怎樣,所以錯說是劣茶。哪知你的茶喝進肚里,特別不同,我從你家出來后,走一步肚里濃甘茶味就涌現一次,走到半路,你的茶回甘得不得了,使我提神醒腦,全身清爽啊!所以我特地回來,告訴你,三爺的茶是世間最好的上等茶啊!!”三爺一聽飄飄然,終于答應借貸。
這一歇后語寓意兩層:一喻三爺為人虛偽,被人一拍馬屁,便飄飄然。二是喻凡辦事碰上挫折時,宜多思,找出癥結,改變策略,往往能把事情辦成。
庵秋嬸打女婢
??解放前,秋嬸出生于書香門第,知書識禮,性格爽朗,思想開放,熱心社會公益事業,鄉里人尊稱她庵秋嬸。
??庵秋嬸認為家里的女婢做了錯事,必須進行鞭笞責罰,但責罰要有度。若打輕了,不會痛,她不能記取教訓;若打狠了,打傷了還得給她治療,甚至耽誤了做工。因此,剛剛好就好。這事很快就流傳開了,后來成為人們勸說那些待人處事太過份的人的通俗歇后語:“庵秋嬸打女婢(喳某簡)———剛剛好就好。”
慶仔丟失牛仔
??慶仔是放牛娃,生性好玩,尤其喜歡看戲,簡直是個戲迷。他每日早上把牛仔牽到山坡上,將牛繩往樹頭一拴,就自己玩去了。有一天,鄰村做佛生日,唱戲酬神,香煙繚繞,鑼鼓喧天,十分熱鬧。慶仔將牛仔一放就跑去看戲。直到太陽沉西,天色昏暗,慶仔才跑回山坡,不禁大吃一驚,牛仔不見了。慶仔急忙沿著山坡一路找去,逢人便問:“見到我的牛仔沒有?”對方反問:“幾時丟的?”答道:“大半天了。”對方搖搖頭感嘆地說:“去遠了,沒望啦”。結果牛仔沒有找著,消息卻傳遍三鄉五里。這就是歇后語“慶仔丟失牛仔———去遠了,沒望啦”的由來。
貓糾打電話
??在晉江安海一帶,人們若遇到出人意料之外的事,受到驚嚇,就風趣地說:“貓糾打電話———受了一次驚”。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解放初期,只有少數*府機關有電話,私家有安電話的,實為鳳毛麟趾。人們有急事需要打電話,都要到郵電局去打。貓糾是個開小店做小買賣的老實厚道的商人。因為生意興隆,貨物突然脫銷,急需盡快進貨,于是貓糾興致勃勃地跑去郵電局打電話。由于當時設備較差,貓糾又缺乏使用電話的經驗,結果“喂,喂,喂!”喊了大半天,一句話也沒有跟對方說清楚。然而電話費是以通話時間長短來計算的,郵電局開出的電話費數目之大,使貓糾嚇得目瞪口呆。此故事后來便濃縮成為幽默生動的歇后語。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歇后語的解釋故事,歇后語及解釋,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