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是哪一時期哪一國興起的?
“樂府”是古代掌管音樂的機關,它有三項職責:1.制定樂譜;2.搜集歌辭;3.訓練樂員。后人把這個機關采集的詩歌稱之為“樂府”,它既包括來自民間的詩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詩歌。這些詩,一般都配樂歌唱
樂府是漢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樂的一個宮廷官署。樂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漢時沿用了秦時的名稱。公元前112年,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正式設立樂府,其任務是收集編纂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 根據《漢書·禮樂志》記載,漢武帝時,設有采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制訂樂譜的機構,名叫“樂府”。后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并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者簡稱樂府。到了唐代,這些詩歌的樂譜雖然早已失傳,但這種形式卻相沿下來,成為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 唐代詩人作樂府詩,有沿用樂府舊題以寫時事,以抒發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關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無復依傍,自制新題以反映現實生活的,如杜甫的《兵車行》《哀江頭》等。
“樂府詩集”是什么朝代什么人著的
《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嘆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曲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在這些不同的樂曲中,郊廟歌辭和燕射歌辭屬于朝廷所用的樂章,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都較少可取成分。鼓吹曲辭和舞曲歌辭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藝術價值較差。但總的來說,它所收詩歌,多數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舊題所作的詩歌。在現存的詩歌總集中,《樂府詩集》是成書較早,收集歷代各種樂府詩最為完備的一部重要總籍。《樂府詩集》的重要貢獻是把歷代歌曲按其曲調收集分類,使許多作品得以匯編成書。這對樂府詩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漢代一些優秀民歌如《陌上桑》、《東門行》等見于《宋書·樂志》,《孔雀東南飛》見于《玉臺新詠》,還有一些則散見于《藝類聚》等類書及其他典籍中,經編者收集加以著錄。特別是古代一些民間謠諺,大抵散見各種史書和某些學術著作,雜歌謠辭一類所收,多為前所忽視者。至于后來杜文瀾的《古謠諺》等著作,則遠比此書為晚,顯然是在它的基礎上編纂的。
《樂府詩集》有幾部?各是誰寫的?
《樂府詩集》是上古至唐五代樂章和歌謠的總集。所收作品以漢魏至隋唐的樂府詩為主,全書共100卷。編者郭茂倩。南宋初期人。祖籍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12大類。內容的作者大多是在百姓間流行的
《樂府詩集》是誰寫的?
郭茂倩,字德粲(《宋詩紀事補遺》卷二四),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勸傳》)。勸孫,源明子。神宗元豐七年(1084)時為河南府法曹參*(《蘇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銘》)。編有《樂府詩集》百卷傳世,以解題考據精博,為學術界所重視。 “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于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制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歌詞的來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專門作的;一部分是從民間收集的。后來,人們將樂府機關采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辭,于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郭茂倩編的這部《樂府詩集》現存100卷,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它搜集廣泛,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它是繼《詩經·風》之后,一部總括我國古代樂府歌辭的著名詩歌總集。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哪個國家寫樂府詩最多,樂府是哪一時期哪一國興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