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照課文黃鶴樓送別寫文包詩作文450字
說簡單點:李白游涇縣桃花潭時,在村民汪倫家作客.臨走時,汪倫來送行,于是李白寫這首詩留別.詩中表達了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厚情誼.說詳細點:汪倫是唐朝涇州(今安徽省涇縣)人,他生性豪爽,喜歡結交名士,經常仗義疏財,慷慨解囊,一擲千金而不惜.當時,李白在詩壇上名聲遠揚,汪倫非常仰慕,希望有機會一睹詩仙的風采.可是,涇州名不見經傳,自己也是個無名小輩,怎么才能請到大詩人李白呢?后來,汪倫得到了李白將要到安徽游歷的消息,這是難得的一次機會,汪倫決定寫信邀請他.那時,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兩大愛好:喝酒和游歷,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會聞風而來.于是汪倫便寫了這樣一封邀請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接到這樣的信,立刻興致勃勃地趕來了.一見到汪倫,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汪倫微笑著告訴他說:“桃花是我們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圓十里,并沒有桃花.萬家呢,是我們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說有一萬家酒店.”李白聽了,先是一愣,不知怎么回事,馬上就明白了.接著哈哈大笑起來,連說:“佩服!佩服!”汪倫留李白住了好幾天,李白在那兒過得非常愉快.因為汪倫的別墅周圍,群山環抱,重巒疊嶂.別墅里面,池塘館舍,清靜深幽,像仙境一樣.在這里,李白每天飲美酒,吃佳肴,聽歌詠,與高朋勝友高談闊論,一天數宴,常相聚會,往往歡娛達旦.這正是李白喜歡的生活.因此,他對這里的主人不禁產生出相見恨晚的情懷.他曾寫過《過汪氏別業二首》,在詩中把他汪倫作為竇子明、浮丘公一樣的神仙來加以贊賞.李白要走的那天,汪倫送給名馬八匹、綢緞十捆,派仆人給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設宴送別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離岸,忽然聽到一陣歌聲.李白回頭一看,只見汪倫和許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誼,古樸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動.他立即鋪紙研墨,寫了那首著名的送別詩給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詩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純樸民風的影響,李白的這首詩非常質樸平實,更顯得情真意切.《贈汪倫》這首詩,使普通村民汪倫的名字流傳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為游覽的勝地.為了紀念李白,村民們在潭的東南岸建起“踏歌岸閣”,至今還吸引著眾多游人
文包詩 黃鶴樓送別 作者是誰
黃鶴樓送別作者:百合
一、說說對“文包詩”的理解:
“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特有的創新體裁,對于這一文體的教材該怎么教,我一開始也是比較模糊的:是“詩重于文”,還是 “文重于詩”,或是“詩文并重”呢?直到試教完后討論時,學校的領導和老師們的真知灼見點醒了我。我知道了“文包詩”的內核是詩,落腳點是詩,應該突出古詩的主體地位。理由一:教材的主編說過:“創新這種體裁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減少學習的難度,激發學生的興趣。”理由二:文是編者自己寫的,而詩是千古流傳的,更值得我們學的是詩。特別是高年級,應該利用文幫助學生深刻地體驗詩的意境。
二、講講對這篇“文包詩”的處理:
我今天的課堂就呈現了詩、文、詩三個版塊,可以說是按照學古詩的方法組織這堂課的,也是一次新的嘗試。
本堂課開篇就要求學生讀出古詩的節奏、音韻(這是讀詩的最基本的要求,對高年級學生來說也不難),緊接著結合第一課時所學來說說詩,即大概說出詩句的意思,并自然地抓住詩眼“孤”初步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
接下來是學文了。我們知道文是對詩的解釋和補充,詩是對文的提煉和概括,學文并非就是把詩完全丟棄在一邊,而是應該契合時機地詩文結合,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在感悟完“賞景藏情”的片段之后,我加入了“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兩次引讀,一次以景,一次以情,為的是借文的描寫悟詩的情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理解難點在后兩句。在孟浩然登船遠去后,我引導學生思考李白到底在“凝視”什么,并結合了“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來講解,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這兩句詩的意思,特別是“孤”字的內涵:即使江上船再多,也只有孟夫子的船才能入李白的眼,入李白的心。
在感悟完“文”所展現的意境后,又回歸到詩。這回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結合情境由吟到誦,誦出詩中的種種深情。誦和背是有本質的區別的,背是強制性的機械記憶,而誦是發自肺腑的、脫口而出的。在引導學生誦時我分為三步走:第一步是學生看著畫面自己誦,第二步是老師深情描述后領著學生一起誦,第三步是配樂看圖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誦出來。這樣一誦再誦,詩中的情,詩中的意,就更濃更深了。
這一次詩的回歸,也使“孤”的內涵得到了升華。詩人的情感也不拘泥于惆悵、孤單了,“唯見長江天際流”,詩人的豪放、灑脫躍然而出,這和李白本身的氣質也是契合的
像黃鶴樓送別一樣寫清平樂 村居寫一篇文包詩
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終年潺潺地環繞著小村莊。溪的兩邊,長滿了綠色的青草和荷葉。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一陣風輕輕的吹過,荷葉翩翩起舞。瞧,溪里倒映著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那是誰呢?原來是溪前的一棵大柏樹呀!柏樹旁,一座低小的茅屋,藤條爬上了房頂,結了許多個大南瓜。屋后一片郁郁蔥蔥的松樹林。眺眼望去,那兒還種植這一大片的禾苗呢!
屋里,滿頭白發的老爺爺和老奶奶正借著酒意說著悄悄話。老爺爺笑著對老奶奶說:“你喲,可真是越來越年輕,越來越漂亮了喲!”老奶奶一聽,可樂了,說:“甭說這個,是不是今天又做錯了什么事,回來巴結我呀?”
這時,太陽已經在當空高照。
大兒子十分勤快,再溪邊的田間地頭種豆。望著剛發芽的苗兒,大兒子甩了一把汗,高興地說:“今年一定是個大豐收,到了秋天,我要給爹娘和弟弟們一個驚喜!”
二兒子正坐在大柏樹下編織著雞籠呢!他一邊編織一邊想:等到雞籠編織完后,小公雞便可以住進來,這可是它們既安全又舒適的家呢!
小兒子趴在溪邊剝蓮蓬吃,還喃喃自語地念叨著:“人間的佳肴,我給爹娘和哥哥們帶個去!”瞧,他正忙得不亦樂乎呢!
太陽已經偏西,路過此地的詩人辛棄疾看到了這樣一幅景美人樂的畫,揮筆寫下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文包詩黃鶴樓送別,仿照課文黃鶴樓送別寫文包詩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