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什么原因造成“房價只漲不跌”的神話終結,處于艱難盤整期的中國
◎價滯量縮 樓市進入高位調整期 進入2008年,樓市悄然發出的新信號,使得曾經一路高歌猛進的房價漲幅開始趨緩進而回落,而“價滯量縮”成為當前樓市的“標準樣式”,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開始進入高位調整期。
———漲幅穩步回落。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繼多個月份出現漲幅回落之后,今年5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房和二手房價格的環比漲幅又分別回落0.6和1.5個百分點。
———銷售面積下滑。來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最新數據表明,今年1月至5月,40個重點城市新建商品房、二手房累計成交面積同比分別下降24.9%、20.9%,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等東部主要城市和中西部中心城市。
———促銷手段花樣翻新。“鏈家地產”市場研發中心的調查表明,目前北京在售樓盤中有七成多項目在打折銷售,送家電、送轎車、送戶口……相對于動輒一兩百萬元的總房價來說,幾萬塊錢的“打折”雖仍是不痛不癢的“噱頭”,但高房價松動現象日益顯現。
———土地拍賣頻現“流產”。受信貸緊縮*策的影響,自去年底開始,土地交易市場開始遭遇寒潮,不少開發商開始正視大量拿地的風險,全國出現了數十宗土地流拍現象:4月8日,廈門市掛牌出讓10幅地塊,4幅遭遇流拍;深圳土地交易中心,位于寶安和龍崗曾多次流拍的5塊居住用地再次掛牌出讓,最終4塊流拍、1塊以低價成交…… ———銀行出招攬生意。
由于樓市成交趨淡,導致銀行房貸增速持續下滑,一些銀行開始下調固定房貸利率。光大銀行就擬將5個檔期的房貸固定利率下調,以期刺激購房需求。
而此前,深發展等一些銀行也早已發售“氣球貸”“雙周供”等變相減息的品種。 種種跡象表明,“房價只漲不跌”的神話開始終結,處于艱難盤整期的中國房地產市場開始理性回歸。
而一些城市在觀望狀態下擠壓出了樓市泡沫,理性購房需求開始平穩釋。 ◎擠壓泡沫多重調控與市場調整形成合力 “目前這種狀況可以說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所長任興洲分析,2004年以來國家對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控的累積效應,特別是2007年對土地的調控*策和第二套住房房貸*策效應明顯顯現,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于房市的預期,整個樓市開始變得有些理性。 近年以來,房地產調控*策從不同方向出擊,形成合力,阻擊房價飛漲的腳步——— 2007年,國土資源部加大閑置土地清理力度,對囤地開發商進行查處,規定開發商不付清全部地價不得分期發放土地證。
為抑制投機性購房,央行、銀監會要求提高第二套以上住房的首付比例;為控制投資過猛,*府實施一系列銀根緊縮*策,半年來,央行連續5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準備金率達到17.5%的歷史高位。 增加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應,著力解決中等收入家庭住房問題……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朱中一表示:“這些*策的逐步落實,及限價房計劃供應量的增加都分流了部分購房需求。”
合生創展公司總裁陳長纓說:“去年市場情緒普遍樂觀,投資性、投機性及改善性需求亢奮異常,供需比失衡嚴重,房地產市場存在過熱現象。隨著一系列宏觀調控*策的實施,投機炒作現象得到控制,消費者觀望情緒增強,市場需求下降,供需比嚴重失衡狀態得到緩解。”
然而,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復雜性,決定了宏觀調控并不是市場變化的唯一推力,其中還有市場內部結構調整的原因。 數據顯示,2007年70個大中城市房價比上年上漲7.6%,部分城市甚至達到40%至50%的漲幅。
顯然,非理性的上漲透支了房地產業的未來效益。 任興洲說:“房價持續大幅上漲,超過了購房者的承受能力,供需矛盾越發突出,目前價格漲幅出現回落也是市場調整之必然。”
股市大跌、CPI上漲、油價高漲,加上年初的冰凍雨雪災害,四川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發生,種種市場的不確定性也讓購房者充滿猶豫。 ◎理性回歸嚴防樓市大起大落 撲朔迷離的樓市,在2008年上半年釋放出新信號后,究竟會走向何方? 一些專家認為,當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低迷,正是市場步入積極調整狀態的信號;夸大調整的危害,鼓吹房地產“救市”則是非常危險的。
SOHO中國總裁潘石屹表示,當前開發商確實遇到不少困境,如從緊貨幣*策將減少按揭貸款,如何應對需求量的變化和資金緊張;面對保障性住房,產品定位如何找準市場需求等,但這些也恰恰表明房地產市場也要進入自我調整和修復階段,從過熱向理性回歸。 對于少數房價較高的地區,不少專家認為,房價的適當回落是正常的。
樓市走向理性回歸的步伐有多快,主要取決于宏觀經濟的總體走勢。 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6%;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在今年前5個月完成4萬億余元,同比增長25.6%;夏糧連續5年豐收已成定局……經濟運行依然總體向好,無疑為房地產市場逐步走向理性回歸創造良好的環境。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國內一系列困難和不確定因素的沖擊,給中國樓市逐步走向理性回歸帶來挑戰。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說:“中國住房市場要經歷一個相當的調整期,去消化前兩年形成的價格泡。
2.房地產神話啥時破滅
市場才能決定房價的走勢,*策只是導向。現在對房價的期望大家都比較悲觀,應有一定的下降期,但長期還是向上的走勢。
新*只是*府對房地產市場的導向,并不是*府要抬高房價,是希望房地產市場不大起大落,而是健康穩定的發展,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的消費者對市場是比較悲觀的,對后市大多看跌,所以,要說房價很快會上漲是不現實的,可能從長期來看是會漲,但也不會向前一、二年那樣不理智的瘋漲了。
房子是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房價太低時國家仍舊會出臺*策刺激消費,增加內需。
所以,房地產的神話是不可能破滅的,縱觀所有走在中國之前的國家地區的房地產市場均是如此,只是會淘汰一部份不夠競爭力的商家,讓強者更強。
3.中國房地產現狀
繼2013年和2014年連續兩年突破4萬億元后,中國官方預計2015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也將接近4萬億元。
受**委托,財*部2015年3月5日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查《關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新華社2015年3月5日授權發布了“關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摘要)”。
在該摘要“2015年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一項中有表述為:地方*府性基金本級收入44509.51億元,下降4.7%。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39452億元,下降4.7%。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39452億元”是預計數據,而非實際情況。隨著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國內地方*府的土地出讓收入總量也在逐年增加。
財*部2015年1月30日發布的“2014年財*收支情況”顯示,2014年1~12月累計地方*府性基金收入(本級)49996億元,比2013年增加1966億元,增長4.1%。其中,受房地產市場調整影響,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42606億元,同比增加1340億元,增長3.2%。
而2013年中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則是首次突破4萬億元,達到41250億元,比2012年增加12732億元,增長44.6%。對照2013年和2014年數據來看,雖然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維持在4萬億元的高位,但增幅已經大幅縮小。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通常由四項*府性基金收入構成,除土地出讓金收入外,還包括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收入、國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和農業土地開發資金收入。此前,地方*府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在2011年達到3.1萬億元,2012年一度降至2.8萬億元。
4.中國的房產會崩盤嗎
在國際局勢日趨不穩定的前提之下,中國——一個靠房地產發展GDP的國家,以房子來剝削人民的國家,也正是因為太需要維持其“GDP神話”才會對各種對華挑釁一忍再忍,總是在“強烈抗議”,“強烈譴責”,我敢肯定中國*府所體現出的軟弱并不全是為了所謂的“和平”,一個國家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重的,但不同的是我國*府以自己的錢包為重,選擇犧牲民族利益。
房地產已經成為我國新資改階級的剝削手段,所以與其為了買房而奮斗淪為剝削階級的奴隸,不如想想怎么奮斗來打倒剝削階級(注意是剝削階級不是資產階級)。不要讓我們后代遭受的剝削變得更為深沉。
光從這一點人文因素來講,崩盤是一定的。
5.中國最神秘的十大家族是什么
第一名 榮氏家族
面粉大王、棉紗大王、紅色資本家、中國首富。
第二名 李嘉誠家族:房地產業的神話
第三名 劉氏家族:希望集團
第四名 王永慶家族:“經營之神”
第五名 包玉剛家族:“船王”之夢
第六名 蔡萬霖家族:*首富
第七名 張榮發家族:從海洋到天空
第八名 南存輝家族:35元的第一桶金
第九名 梁慶德家族:格蘭仕人
第十名 茅理翔家族:“點火槍大王”
6.中國房地產趨勢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房產目前有回暖的跡象,未來5年內會上漲,但是較緩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過于壓制房地產,許多企業會破產,現在許多企業都涉足房地產,會大面積導致就業率下降、失業率上升,造成社會不穩定的局面,這是ZF不愿意看到的;
2、地方ZF為提高*績,加快城市發展速度,GDP的增長,因而不僅是中央與地產的抗衡,也是與地方ZF的抗衡,作為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這種局面是不可能打破的,一旦打破又會造成不穩定的局面;
總結來說中央最重視的是社會穩定,圍繞這個思想其他因素都是次要的,老百姓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