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王昌齡 寫作目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邊塞詩為什么在唐代興起?
三、盛唐之音與邊塞之聲:唐詩的整體繁榮和邊塞詩的長期發展是盛唐邊塞詩繁榮的內在邏輯起點
唐邊塞詩的繁榮,既有其共時性的因素,諸如盛唐社會*治經濟*事的強盛,同時又有其歷時性的“史”的因素,即從文學發展的流變來看,盛唐邊塞詩之所以能夠成為歷代邊塞詩之冠,主要是因為它是唐詩全面繁榮和邊塞詩自身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 首先,唐詩的整體繁榮帶動了邊塞詩的創作水平,提高了邊塞詩的藝術成就。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極盛時代,詩歌總量現存超過50000首,詩歌作者近2300人,詩歌繁榮盛況空前,唐詩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頂峰。其題材之廣泛,技巧之成熟,流派之眾多,體裁之完備,揭露社會矛盾之深刻,描摹人物心態之細致,幾達空前絕后之地步!唐代詩歌的這種整體氛圍和總體格局,使得作為唐代詩歌重要組成部分的唐代邊塞詩的創作水平和規模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和拓展。 其次,從邊塞詩自身發展的邏輯來看,在唐以前,邊塞詩歌已有悠久的歷史,《詩經》始為濫觴。兩漢時期,武功卓著,對匈奴的長期戰爭和經營西域的成就,不僅對當時社會,而且對整個中國歷史都有深遠的影響。盡管由于詩歌創作的不發達,沒有為我們留下成熟的邊塞詩,然而漢樂府中的《上之回》、《戰城南》,以及許多已亡佚的作品,如《隴頭水》、《出塞》、《入塞》、《關山月》等等,卻成了唐人邊塞詩中最常見的題目,《烏孫公主歌》、《李陵歌》、《匈奴歌》成為典故常為唐人所歌詠。建安魏晉南北朝詩歌對唐代邊塞詩的影響就更為明顯了,它們之間有著更加直接的淵源關系。這一詩歌發展的內在邏輯,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第一,建安至南北朝時期,詩歌創作出現了一個明顯趨勢,從曹氏三祖、建安七子、蔡琰起,直至梁陳,用樂府舊題歌詠從*邊疆、描寫塞上苦寒、抒發征夫思婦離情的作品愈來愈多,為我國古典詩歌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一個寫邊塞戰爭生活的詩歌傳統正在形成。這一傳統的形成,無疑是一種歷史意識的產物,是兩漢經營西北邊疆和對外戰爭勝利造就大一統局面的光榮與建安至南北朝400年大分裂大動亂痛苦現實兩相撞擊造成的一種心理積淀,人們向往著恢復兩漢的“秩序”。到隋唐統一的時代,國力極盛,邊功卓著,這種歷史意識、社會心理終于得到真正的大發揚,邊塞詩也在南北朝詩人努力創作的基礎上繁榮、成熟起來,數量之眾多,內容之豐富,體會之真切生動,均非前代所可比擬。僅從數量說, 《樂府詩集》和《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所收隋以前涉及邊塞生活內容的詩篇,粗略統計共有180多首;而唐一個朝代的邊塞詩,從對《全唐詩》及其《外編》的不完全統計,則近2000首。由此可見唐代邊塞詩的成就,是對前人學習繼承、發展創新的結果。 第二,詩歌主題的繼承。這一時期邊塞題材詩歌的多種主題,諸如描寫“胡”地生活情景,大漠草原風光,塞外酷熱奇寒的景象,從*報國的壯志,*中苦樂的體驗,征人思婦的離愁等等,無不在唐代邊塞詩中等到更加充分的表現。譬如{樂府詩集》所收《隴頭水》一題,六朝人所作9人12篇,其基本主題有二:一是從*去鄉之思,如梁元帝、陳后主、徐陵、張正見等所作;二是報君恩赴國難的氣節,如劉孝威、顧野王等所作。唐人之作7人8篇,思想藝術均有一定發展,但基本主題與六朝人相同,可見其承繼關系。 第三,詩歌形式與表現手法的繼承。唐代邊塞詩大量襲用前代樂府舊題,其中多數就是魏晉南北朝人的作品。唐人又有發展創造,如變出入塞為前后出塞、《苦寒行》為前后苦寒行,變《苦熱行》為《熱海行》,由《行路難》而創出《從*中行路難》、《變行路難》,借前代“從*有苦樂”詩句而創《從*有苦樂行》,就前代史事而創出《來從竇車騎行》,以及繼承樂府“緣事而發”精神而創出表現邊塞內容的許多新題,像《塞上》、《塞下》、《將*行》、《老將行》、《平戎辭》、《征婦怨》,以及諸多“即事名篇”的邊塞詩作。唐代邊塞詩中汲取魏晉南北朝詩的詞語、詩歌意象的例子,更是俯拾皆是,如隴水嗚咽,天山飛雪,大漠黃沙,枯蓬白草,紫塞長城,玉關遼海,連旗大旌,鼙鼓鳴笳,朔風冀馬,胡霜塞鴻……這是表現手法的繼承。魏晉南北朝詩多數歌詠漢事,唐代邊塞詩中也多“以漢喻唐”,借史言今,大量取用漢代邊疆戰爭故事、典故,如勒石燕然,請纓南越,系馬大宛,計斬樓蘭,持節北海,修好烏孫……體現了一種創作的傳統。當唐人把這種詩歌傳統加以充分吸收消化,發揚光大,把表現邊疆*旅生活的詩歌,從思想藝術上推向極致后,宋以降歷代雖有附驥者,但從總體上未能開辟超越唐人的新境界,所以,唐代邊塞詩的光輝成就是一種歷史的延續性與不可重復性的體現。
參考文獻: 1 嚴羽.滄浪詩話·詩評 2 貞觀*要·*體 3 杜甫.憶昔 4 元結.間進士第三 5 杜甫.飲中八仙歌 6 洪邁.容齋隨筆·續筆 7 舊唐書·玄宗紀 8 高適.九曲詞 9 孟浩然.送陳七赴西* 10 李白.上李邕 11 楊炯.出塞 12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3 高適.別董大 14 全唐文.卷二一四 15 新唐書·王勃傳 16 全唐文.卷二一四 17 李白.與韓荊州書 18 舊唐書·高適傳 19 全唐文.卷三二五 20 新唐書·選舉志 21 楊炯.從*行 22 王維.少年行 23 高適.塞下曲 24 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 25 全唐文.卷二三三 26 全唐文.卷三三0 27 舊唐書·哥舒翰傳 28 李世民.帝京篇十首序 29 李世民.執契靜三邊
唐代為什么有那么多邊塞詩?
這問題已有好些朋友作了回答,但都有些不如人意,敝人也說兩句,以就教于方家。1 先與二樓的風瀟瀟兮逆水寒商榷一個問題:盛唐的邊塞詩較之初、中、晚唐少嗎?盛唐形成了一個”邊塞詩派“,王昌齡、王之渙、高適、岑參等大家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就連王維這樣平時只寫山水的詩人到了邊塞也要吟它幾句,一時間,邊塞詩真可謂是蔚為大觀了。就這一時期邊塞詩的質量說,也超過了其它三個時期。2 唐代邊塞詩多,主要原因應是這個朝代文人從*比任何一個朝代都多。文人從*主要是想報國立功,求取功名。有人會問:求功名不是有科舉嗎?科舉是為文人提供了一條路,但那畢竟是“千*萬馬過獨木橋”的“古代高考”,在人才濟濟的大唐社會,其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所以,在一些胸懷壯志、自視才高的文人心目中,*功比科舉功名有時候可能來得更直接些;再說,初盛唐國力強大、唐*威勢無匹,邊疆常奏凱歌,就更剌激了文人們從*的熱情。文人們到了邊塞,目睹和中原江南迥然相異的塞外風光與*中將士生活,能不詩興大發而形之于筆端嗎?至于文人們從*后是否都壯志得酬,那又另當別論了。3 說到唐代四夷賓服,那是不錯,可大多數蠻夷臣服不等于就沒有戰爭,從史書上可以看到,整個唐代大規模的戰爭不多,但小的局部沖突卻常有。就如現在的美國,誰都怕它三分吧?可這幾十年來,美國打的仗少嗎?人家不打你,但有時候為了一些利益,你也會打人家呢。
唐朝初期為什么邊塞詩會盛行
邊塞詩是唐朝初中期詩人創作的一個重要內容,為什么唐朝會有這樣一段邊塞詩盛行的階段呢?我們所熟悉的初唐四杰楊炯的這首《從*行》,就是在那個時期創作的: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百夫長,其實就是一個很小的官百十號人的官,寧做這樣一個下層小*官也勝過做一個書生。
?
在秦漢時期,就有“山東出相,山西出將”這一說,這里的山西又叫關西,東西的分界線就是現在的河南靈寶和三門峽之間,東面叫山東或者關東,在漢書里說:山西出將是因為“地勢迫近羌胡,民俗修習備戰,高上勇力鞍馬騎射”。因為地理位置區別,這里戰事頻繁,從*就成了一種地域精神,形成以從*博取功名的習尚,以至于當時的一些太學生就“不以舉薦為意”而專心于“今古用兵成敗之事”。據舊唐書記載,其情景是“人人投募,爭欲征行,”有的甚至自備物品也要參*,形成了歷史上少有的盛況。那時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叫竇威的,早年“耽玩文史”,后來他幾個兄弟,都不喜文墨,都是以*工致仕而得以“顯通”,這幾個兄長對竇威說:當年孔子“積學成圣”,被人成為圣人,可是在他生活的時期,卻生活的很貧苦,孔子都這樣,像你這樣精通詩書、圣道又想達到什么目的呢?這就說明當時對這些讀書人都不是很看好,有一些人就在邊塞征戰立功而當上 高官,這就在當時形成了這樣的一個普遍價值觀,對很多人形成了邊塞的向往和期待。
還有一個叫陳子昂的,他的《登幽州臺歌》家喻戶曉: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當時他跟隨建安王討伐契丹,主動獻策被謝絕,在失意之余寫下了這首詩。總的來說,就是整個社會重視*功的氛圍,給邊塞的發展詩創造了這種基礎環境,給唐詩增添了這種邊塞的色彩。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唐代邊塞詩研究目的,出塞 王昌齡 寫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