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名稱的由來
《詩經》中的詩歌,可以確定具體寫作年代的不多。大致地說,《頌》和《雅》產生年代較早,基本上都在西周時期;《國風》除《豳風》及“二南”的一部分外,都產生于春秋前期和中期。就詩歌的性質來說,《雅》、《頌》基本上是為特定的目的而寫作、在特定場合中使用的樂歌,《國風》大多是民歌。只是《小雅》的一部分,與《國風》類似。但必須指出:我們在這里說的“民歌”,只是一種泛指;其特點恰與上述《雅》、《頌》的特點相反,是由無名作者創作、在社會中流傳的普通抒情歌曲。大多數民歌作者的身份不易探究清楚。假如以詩中自述者的身份作為作者的身份,則既包括勞動者、士兵,也包括相當一部分屬于“士”和“君子”階層的人物。“士”在當時屬于貴族最低的一級,“君子”則是對貴族的泛稱。此外仍有許多無法確定身份的人物。所以只能大致地說,這種民歌是社會性的群眾性的作品。
《詩經》的來源,名稱演變“詩六藝”
詩六義指的是賦、比、興、風、雅、頌。前三義是詩經的寫作手法,依次是鋪陳敘述、比喻、先言他物然后聯系事件。后三個指的是詩經的三個部分:國風(民間詩歌,共160首,是詩經的精髓)、小大雅(宮廷樂曲)和頌(祭司樂曲)。詩經最早是零散的詩集,后被孔子整理,稱《詩三百》到漢朝被尊為精典,以毛亨傳誦的為正統,故又稱《毛詩》。(手機打字,給點辛苦分吧~)
古代關于詩經作品的來源主要有?
關于《詩經》的來源有三種說法:采詩說,獻詩說,刪詩說。采詩就是古代負責掌管音樂的機構奉命去民間收集民歌,后編定成冊,其中《國風》大部分是這樣來的,獻詩說是各地的小諸侯獻詩歌頌天子的功德,刪詩是孔子后對《詩經》進行修訂終成現在的《詩經》。更詳細的你可以看《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一冊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詩經的名字的起源,詩經名稱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