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央行放水房價漲
從降準目的來看,其實和房地產沒什么直接關系。
這次降準釋放4000億元增量資金,主要用于小微企業貸款投放,增加小微企業貸款的低成本資金來源,以解決當前我國小微企業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降準和房地產沒什么直接關系,但是釋放出的“貨幣寬松”信號,對房地產會產生心理利好和其它間接利好。
雖然央行一直強調降準是定向降準,但進入市場后的錢,不一定會按照央媽的指令而依徑走路,這樣的故事,在此前已無數次的上演過。因此此次降準,可以說是樓市的一個利好消息,不過也需要看到的是,主要是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導向,“房住不炒”依然是紅線。
綜合來看,未來房價的走勢,不允許大漲更不允許大跌,而是穩。
2.2016年央行放水2.5萬億,百姓要投資房產嗎
據公開數據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同比增長14%,創19個月新高;狹義貨幣余額41.27萬億元,同比增長18.6%。
1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為96.46萬億元,同比增長15.3%。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2.51萬億元,同比多增1.04萬億元,創下單月紀錄新高。
中國經濟持續放緩,去年GDP增速6.9%,物價漲幅1.4%,相對處于高增長和低通脹,理論上說2016年中國會采取十分寬松的貨幣*策,貨幣發行量同步,才是符合今年1月初召開的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提出的“實施穩健的貨幣*策”。可是當前央媽的態度明顯不是這么回事兒,有人說央媽這是要玩“開閘泄洪”保經濟。
2016年1月末M2增速14%,M1增速18.6%,當M1過高M2過低,表明社會上的流動性比較充裕,需求強勁,但投資不足,有漲價風險。此外,1月份銀行間人民幣市場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11%,質押式債券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10%。
再加上貨幣市場的利率也在下降,進一步說明在金融市場流動性也比較充裕的。到目前為止,央媽一直傾向于有針對性的資金投放,既然市場有錢,那么這一次央媽放水針對的大約是“投資花錢”,不僅支持百姓花,還支持*府花。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為了適應國家發展的階段性需要,提到了要“階段性提高財*赤字率”,在適當增加必要的財*支出和*府投資的同時,彌補降稅帶來的財*減收。
3.全面寬松來了,會助推房價上漲嗎
一、最近有兩件大事,刷屏了。
一是央行投放5020億元MLF,利率3.30%,與上次持平。這意味著,央媽直接送給市場5020億元。
算上本周到期逆回購3700億,凈投放1320億。MLF,網稱麻辣粉,中文名字是中期借貸便利。
通俗講,就是央媽給孩子借錢,借款期限一般是3個月、6個月和1年,不過是要加利息的。這一次,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單次投放了,有點大放水的意思。
二是**常務會議要求保持宏觀*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這意味著,央行負責繼續寬松,而財*繼續保持穩健。
財*要積極無非是要減稅和發債。減稅就是要在今年1.1萬億稅費的基礎上,再減650億元。
發債是今年批準的1.35萬億地方*府專項債券要快馬加鞭了。這樣一來,下半年在鐵路、公路、一二線地鐵以及棚改等基建方面的投資力度將會加大。
前幾天,央媽和財爸還在互懟,這下,貨幣財*卻同時寬松了。央媽和財爸為什么會雙寬松?之前中央要求金融去杠桿,也就是少借錢、少花錢、降低負債。
沒想到,出事了。債務違約大面積爆發,到目前債市新增13個違約主體,而17年全年只有12個違約主體。
股市也趕著大跌,本來就缺錢的就企業更加叫苦不迭。再看網貸,這陣子爆雷的平臺超過100家,雷聲不斷,去杠桿是一個直接原因。
這一切都和去杠桿引發的信用收縮有關,我們經濟下行的壓力也在加劇。二季度GDP增速降至6.7%,降到了16年以來本輪經濟反彈的最低點。
外加貿易摩擦,在內外危機交加之時,放水就是必然的了。二、其實,不管國內外,只要放水,必然會有一輪投機的機會。
水放到房產領域,房價漲;放到股市領域,股票漲;放到農產品,大蒜生姜漲;放到銀行間,各種空轉套利。那這次,是真的放水嗎?回頭看下央行的幾次放水:08年,央行降息5次,降準3次;12年,央行降息2次,降準3次;15年,央行降息6次,降準5次;今年,央行降準3次,沒有降息。
不過今年利息已經是歷史上最低的了,也不需要再降息。總之呢,真正的放水,是央媽和財爸為了刺激經濟,提供低成本、超長期的巨額資金,集中投放到某個領域。
像之前的棚改貨幣化安置,就是典型的放水。而MLF這種一年內就要還的短期抵押借款,就不是真的放水了。
所以這次,可以理解為寬松。三、無論是放水是寬松,對我們來說,沒那么重要,大家更關心的還是房價。
以往的放水例如08年12年15年,都刺激了房價上漲。那這回,還會再次推高房價嗎?現在看來,調控不會放松,“房住不炒”應該還是會繼續執行。
*府的本意也不是要支持你炒房,而是要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至于效果怎么樣,就只能看未來了。
其實決定房價大漲的關鍵,是貨幣,也就是到底有多少錢流入了房地產市場。和以往不同,這次調控*策全面收緊,對于樓市的金融管控沒有放松。
所以嚴監控會直接影響房市的交易成本,進而影響流動性。沒有流動性的市場,有的也只是紙面價值。
不過,即使*策在限制,肯定會有一部分錢會流入房市。但這一部分到底有多少,就看*府到底有多大決心遏制房地產泡沫了。
看當前的普遍上浮的房貸利率,買房成本是越來越高的。其實,這次主要是為了保證市場流動性,并不是要鼓勵你加杠桿再進攻。
不過看數據,居民部門加杠桿的空間并不大。2018年,我國居民杠桿率已經達到55.1%,而2008年時,只有17.9%。
短短10年時間,翻了3倍多,加杠桿的速度有點嚇人。要知道,美國的居民債務率從20%到50%,花了40年的時間。
高杠桿帶來的是巨大的房貸壓力,而房地產投資的增長建立在對未來幾十年我們消費透支基礎上的。所以從這點來看,樓市也很難續演暴漲歷史。
總之呢,剛需還是要及早上車,投資的得趁早打住,否則被鎖住了很難脫身。
4.“穩中有變”為何更需遏制房價上漲
7月31日,中共中央**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
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 而本次會議特別提出了“六個穩”作為今年下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
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對于倍受關注的房地產市場方面,會議中極為引人注目的一句表述是,“堅決遏制房價上漲”。
繼去年3月“遏制房價過快上漲”被寫入*府工作報告之后,“遏制過快上漲”成為調控的主基調,而如今“過快”二字也被舍棄,可見在房地產調控層面,穩成為了最為核心的方向。 在過去一段時間,新華社更是五評樓市,指出樓市目前還存在種種亂象,犀利指出有些城市用一線城市或某些地域更高房價進行比對,有松口氣心態;對房價炒作睜只眼閉只眼,希望高房價拉高地價;不少三四線城市樓市、土地市場出現雙升溫苗頭,其中個別城市高價地頻現,是調控不和諧音。
而在“房住不炒”的大方向下,這種“不和諧音”正在給去杠桿和經濟轉型升級增加阻力。一個明確的案例是,央行所釋放的流動性,在最初往往被解讀為對房價的“利好”,“央媽放水,房價要漲”。
決策層顯然已經意識到這一傾向。 在過去一段時間里,央行連續釋放流動性的過程中,資金的走向被劃定了清晰的路線圖,避免資金進一步流向樓市,促使資金進入小微企業之中,緩解實體經濟的資金燃眉之急,已經是貨幣*策的主要目標之一。
與此同時,在此前的**常務會議上,“讓積極的財**策更加積極”,進一步凸顯了財**策與貨幣*策的相互配合作用。從目前情況來看,與財**策相比,貨幣*策的騰挪空間有限。
而財**策的作用則不同,“擴內需、調結構、促實體”的*策目標,實際上說明在進一步減稅、加大財*轉移支付、推動內需等等方面,財**策還大有可為。 從這次會議所提出的“六個穩”的方向來看,其實正是“穩中有變”方向下的真正抓手所在。
無論是金融投資,還是外貿外資,乃至是未來預期,歸根到底還是需要回歸到經濟的基本面上來。 如何遏制房地產市場“飲鴆止渴”式的資金虹吸、使得資金真正抵達經濟增長的健康動力上去?如何給包括外資在內的各種類型主體企業更平等更優良的營商環境,增強他們對于經濟未來發展的良性預期?這需要*策層面的“工具”,更需要的是向市場主體釋放“穩”的信號。
來源: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