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時北京通州的房價是1800元/平方米,北京朝陽的房價是3800元/平方米,北京豐臺的房價是3500元/平方米,北京海淀的房價是4000元/平方米,北京內城四區的房價是4300元/平方米。
房價(房地產價格)是指建筑物連同其占用土地在特定時間段內房產的市場價值,即房價:土地價格+建筑物價格,是房地產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最重要的調節機制。房價的價格定位由多種因素構成。 房價有三種存在形式:要約價格、成交價格、申報價格。要約價格隨市場行情隨時波動,成交價格是供需雙方博弈后的結果,申報價格是向*府管理部門登記的結果。而廣泛使用的房產成交價格往往是申報價格,而申報價格質量非常差。
*府回購房產,房產主不同意律師您好,1998年我家住北京城西,我
2010年開始了一場全民大猜謎,很多開發商、專家學者、購房者都參與進來了,估計大家都知道猜的到底是什么了吧,對,就是2011年的房價走勢。
引爆這場大猜謎的是中國人民大學的經濟研究所發布的一個報告,報告的主要觀點是說2011年上半年房價將下跌兩成。
給出的理由是當時的宏觀調控,尤其是房地產調控非常嚴格,開發商的錢開始收緊了。
到現在,2011年已經過去一大半了,謎底其實還沒有揭曉,但我今天不想去探究到底誰猜對了,或者誰猜錯了,我想探究的是開發商的信貸是不是真的收緊了?我在《我們的生活為什么這么無奈》這本書中,特意查了一下當時的真實數據,太可怕了。
因為僅僅是2010年的前三個季度,開發商的貸款竟然就有6000億。
各位曉得2009年一整年銀行放出的貸款是多少嗎?告訴你,是5980個億,而且很多專家都說2009年中國銀行業的特征已經是天量信貸了。
可是,現在的狀況是2010年的前三個季度發放的貸款竟然比2009年一整年還多,同時還超過了2007年與2008年的總和,這難道不可怕嗎?透過這組數字,我想告訴你的是,開發商現在根本就不差錢!也就是說,我們將會繼續看到開發商囤地、捂盤惜售。
所以說,我們現在所說的房價應該下跌或即將下跌,可能更多的是從道義上來講的,是一種道德感。
但是,正是這種道義上的評判,卻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老百姓更大的痛苦。
我為什么這么說?道理很簡單,正是因為一些所謂的專家到處說這個房價會下跌,老百姓才會抱有希望。
但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房價是一漲再漲。
這對老百姓來說,其實已經變成了一種折磨,就像是用鈍刀子割肉,一點點讓你死掉,這還不如干脆點,讓大家死個痛快。
更有意思的是,現在這個房價是漲是跌,已經構成了一個新的分水嶺。
它把持不同意見的知識分子分成了“唱漲派”和“唱跌派”。
其實我覺得這兩撥人都有點奇怪,如果說是為了打壓房價,那我們*府出臺的*策,包括之前推出的新“國五條”、“國十條”,都不會成功的。
為什么?因為這都是表面現象。
猜房價,更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情,明明都是瞎猜的,給出的理由根本經不起推敲的。
當然,不管這些專家學者吵的多熱鬧,我得先做個表態,很多人在網絡上留言說,郎教授說了什么什么樣的觀點。
我在這里要清楚地告訴各位,我不是股評家,也不是理財專家,我從來不會去預測股市、樓市會怎么樣,這方面的話題,我是從來不談的。
為什么?因為我水平不夠,而且這也不是我的風格。
我只想談談,目前這種狀況,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這種“北京式”的下跌其實是屬于心理按摩,只是暫時緩解一下大家的情緒,根本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本質。
問題的本質是什么?各位想一想,為什么市區中心的房價都這么高了,還是一個勁地往上漲?而且,即使它一個勁地瘋漲,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人要買市區中心的房子?你是不是覺得奇怪?其實也沒有什么好奇怪的,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所有好的資源都集中到市中心了,比如說學校,醫院。
而我們老百姓,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為了讓家人生病時能接受更好的治療,就只能想盡辦法住得離市中心近點,更近點,所以才會出現市中心房價都這么高了,還是供不應求的狀況。
想想看,如果把好的資源遷到河北的涿州去,或者遷到燕郊去,那北京的二環、三環、四環還會這么堵車嗎?房價還會這樣嗎?所以說,現在問題的本質是資源分配制度的問題,如果說不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分配制度,而只是想透過某種手段抑制這種強烈剛需的話,中心城市的房價根本就降不下來。
還有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就是房價究竟是高是低,我們應該用一個什么樣的指標來衡量?還以北京為例吧,如果說3萬塊錢算高,2萬塊錢算高,那1.9萬塊錢是不是就不算高了?所以說,其實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誤區,我們把房價的漲和跌,當作判斷房地產是否陷入危機的最重要的一個指標了。
我要告訴各位的是,不是說房價漲了,它就一定有危機,房價跌了,就沒有危機,問題不是這么簡單的。
最可靠的指標是什么?是老百姓的負擔能力。
我舉個例子,各位曉得香港的房地產為什么會在1997年崩盤嗎?如果你跟媒體一樣,說是因為索羅斯狙擊香港,那我告訴你,你完全搞錯了,因為那只是表面現象。
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香港的供樓負擔水平在1997年金融海嘯之前已經很高了,在1994年、1995年的時候是90%,1995年跌到70%,然后1996年又上來了,在金融海嘯之前最高達到110%,都成了負資產了,這太可怕了,因為這是崩盤的前兆。
想想看,香港的老百姓把收入的90%、70%、110%,都拿去還房貸了,甚至都透支了,還怎么消費?老百姓沒有錢消費的結果,就是香港經濟的猛然下滑,這種狀況持續下來,香港樓市怎么可能不崩盤?索羅斯的狙擊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而且,透過中國香港的國民生產總值也可以看出來,199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經濟并不是最差的,之后香港經濟還經歷了兩次衰退,等到2003年“非典”爆發的時候,香港的旅游業和酒店業幾乎停業。
這整個過程中,樓價一直下跌,經濟萎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月供...
中國平均房價最高的是哪兩個城市
全國房價最高的城市——溫州和他下轄的縣市。
眾所周知北京、上海、杭州的房價很高,但都是指市中心的房子,而在偏遠一帶的房價還不是很高。
如在上海有車且不怕路途遠的話還可以買到3000元/m2的房子,杭州、南京的年輕人如果買不起市中心的房子,可以住到相對偏遠的蕭山與江寧啊!往往交通的不便利換取的是比市中心低差一倍的房價也很值(再說小區環境也很好),大不了買一臺32700元的長安奧拓。
這與我國大力發展汽車工業也相輔相成。
而溫州是實行市場經濟最早的城市,而在溫州實行市場經濟最早的地區是樂清市(縣)、瑞安市(縣)、龍灣區、永強鎮,它們都比溫州市區發展的早,富得也早,所以說不等溫州市區的房價上漲,這些地區的房價已經高得離譜了。
比方說,溫州市區的房價均價在7000元/m2左右,開車出城二十公里所看到的房價也有9000元/m2的普通住宅,因此溫州沒有房價低于6000元/m2以下的低洼地區。
可怕的是半徑六十公里內沒有4000元的房子,如果你備有私人游艇的話,東海洞頭小島(3000元/m2)可供你選擇。
而且溫州的房屋結構相當不合理,1998年以后所蓋的房屋建筑面積在150m2以上,更有趣的是,溫州人所謂的小戶型是100m2~120m2,想購買一套98年的房子你要付出100萬元的代價。
作為生活在溫州大地的700百萬居民并不統統是市場經濟的資本家。
20%的人掌握著80%的財富,而80%的人掙扎著。
我這樣說并不為過,在溫州公開的秘密是很多人手里握著10套以上的房子。
而溫州的工資收入與全國相同,人均GDP全省倒數第二,所以說溫州是全國房價最高的地方。
...
北京博雅國際中心 為什么房價低
博雅雖然是70年產權,物業也好,但是畢竟是商住兩用,商住兩用的房子在哪座城市都漲不過民宅的。
還有博雅的戶型,大部分是按照酒店標準蓋的標間大小,有些大戶型也不如民居方便,主要體現在沒有煤氣,家用中央空調,以及自帶的蹩腳裝修風格,沒有小區活動空間以及綠化等等(3層空中花園以及露天停車場那一點點不算綠化),適合年輕人居住,但有了家庭就不適合了。
還有一點是如果是朝北的戶型,夜間要忍受五環上的大貨車呼嘯而過的噪音。
但博雅還好了,從升值的角度也沒算落下,沾了望京的光兒,雖然目前在望京(除了老舊小區)不算高,但房價現在也6萬5了。
我記得13年才2萬多不到3萬的樣子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誰知道北京2000年時的房價大概是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