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歇后語
木偶跳舞----自有牽線人 東邊日出西邊雨----說他無晴(情)也有晴(情) 司馬遇文君---- 一見鐘情 葉公好龍----假愛 電影里面談戀愛----假情假意 無病呻吟---裝模作樣 孔夫子穿西裝---又土又洋 水仙不開花---裝蒜 反穿皮襖---裝羊(洋) 一個人拜把子---你算老幾 一張紙畫個鼻子---好大的臉 七歲伢兒看了八年牛---里手不過了 門牌上畫個鼻子---好大的臉哪 螞蟻戴眼鏡---沒有那么大臉面 給你麥芒---豈當針(真) 宰相肚里能撐船---寬宏大量 清水下雜面---你吃我看 麻雀子想生雞蛋---怎開口的 黃連做笛子---苦中尋樂 三歲小孩看了九年牛---還不會呀 孔明夸諸葛亮---自夸自 孔夫子門前賣<<論語>>---自稱內行 勸告文貼在背上---專給別人看 公雞飛上屋背---到頂了 人群里的禿子---頭顯眼 馬褂上穿背心---隔(格)外一套 頂禮膜拜---一幅奴才相 駝子壞了腿---卑躬屈膝 狗見了主人---搖頭擺尾 啞巴拜年---少說話多磕頭 棺材頭上畫花---討好鬼 坐轎子罵人---不識抬舉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心人 狗坐筲箕---不識好歹 大車拉煎餅---攤(貪)得多了 小禿脫帽子---頭明(圖名) 小孩哭粑粑---要得整數 見了壽衣也想要---貪心鬼 衣食不愁想當官,得了皇帝想神仙---貪得無厭 http://***qwxh/xhy.htm http://***wxtd/xhy1.html
歇后語是什么?
歇后語是漢語獨有的文字游戲,將一句話分成兩部分來表達某個含義。前一部分是隱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義的解釋。歇后語是廣大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也是民間愛用的一種語法。 平常說話的時候,可以把前后兩部分先后說出來,也可以只說前一部分,后一部分讓聽者去體會 、猜測,所以叫歇后語。如: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四兩棉花——彈(談)不上。 按修辭方法來分,歇后語主要有比喻和雙關兩類。原始歇后語,說話時把一個固定詞語的最末一字省去不說,所以又叫縮腳語。如:“秋胡戲妻”是有名唱本故事和劇目,于是人們就用“秋胡戲”影射“妻”;當代這種用法已較少。歇后語往往很形象,用得恰當,使聽者感到生動有趣,富有幽默感。但用得太濫,也會使人討厭。從詞語感情色彩說,褒義歇后語數量很少,中性的有一部分 ,貶義的占絕大部分。有些歇后語帶有嚴重的封建意識、迷信色彩、庸俗低級趣味。因此選用歇后語要嚴格、謹慎,并且要注意文體、語言環境及聽話對象。具有諧音特點的歇后語,還有另外的作用,即考證創造該歇后語的時代或地域的某些語音特點。
歇后語。~
8、小蔥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9、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
10、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猜歇后語
空白一片----無中生有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母豬滑旱冰歇后語,找歇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