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展開全部
仁:“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禮:“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最主要的還是仁
其核心思想可以簡括為: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這是因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有著樸素的唯物主義的觀點。此外,《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 老子道德經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編輯] 思想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于文化認同的“諸夏”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 《論語》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編輯] 思想核心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有三種看法:仁,禮,仁與禮。 [編輯] 形而上學 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似乎給人一種印象:孔子回避了形而上學。當他反問子路“未知生,焉知死”,當他告訴樊遲“敬鬼神而遠之”,孔子確實更多地關注著現世與此岸,這時他很像是一個溫和的懷疑論者。不過,“性與天道”是早期儒家相當重要的一個命題,可謂后來天人關系探討之濫觴。不少人認為孔子的性命之學集成于《易傳》,然而《易傳》是否孔子所作并沒有最后的結論。 [編輯] 人生境界 仁是孔子和弟子反復探討的命題。有一次,樊遲就此請教,孔子說:“愛人。”很多學者指出,仁愛不是無差別的愛,而是所謂愛有差等。但也有不少人堅持認為仁的原則在于博愛。顏淵也曾問仁,孔子告訴他“克己復禮為仁”。這句話的解釋同樣頗具爭議,但至少指示了禮的重要性。不過,孔子也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可見,禮是外在的規范,而仁才是內在的德性。根據仁的原則,人將自然的血緣親情發散強化,推己及人,由近而遠,與眾人和睦相處。所以,孔子非常重視孝,他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而當仲弓問仁時,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這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孔子告訴子貢可以一生奉行的恕。恕是一個基本原則,孔子告訴曾參“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明白:“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君子與小人雖然是以身份地位區分開來的,但孔子不認為這是唯一的差別,更重要的在于修養和境界。對此孔子有很多說明,如他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修養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方法,有著豐富而精微的內涵。近百年來,不少人反感于中庸,大概是將它誤解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無原則的偽君子行徑,其實這樣的鄉愿也正是孔子所深惡痛絕的,他說:“鄉愿,德之賊也。”他認為,如果不能達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畢竟“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孔子又說,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樸實和文采兩面均衡)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患得患失)。”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泰(安舒)而不驕(傲慢),小人驕而不泰。” [編輯] *治秩序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治主張。當初,齊景公問*于孔子,他回答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來,在衛他對子路不厭其煩:“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可見,正名的目的在于維系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使人們有一定的規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種不可預期的狀態之中。很多人認為孔子希望能夠恢復西周的禮樂,也有一些人認為他只是以復古的名義鼓吹一種新的世界秩序。 信,對于孔子而言,不僅是個人的美德,而且是一個基本的*治原則。子貢請教為*的要點,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點,他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編輯] 教書育人 [編輯] 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 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 在德行方面出眾的有:顏回、閔損、冉耕、冉雍。 在*事方面出眾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語方面出眾的有:宰我、端木賜。 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言偃、卜商、顓孫師、曾參、澹臺滅明、原憲、公冶長、樊須、有若、公西赤。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這樣就在*治上打破了貴族壟斷的世卿世祿制,為專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體制創造了條件。 [編輯] 對古籍的整理編修 相傳《春秋》是孔子所作(《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使用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寄托孔子的*治理想。(現在一般認為《春秋》是孔子對魯國原始國家歷史材料進行編輯后寄托其*治理想的新作品,也有少數學者認為《春秋》非孔子所編撰。)《春秋》一書所載年代(前722年到前481年)就稱為春秋時代。孔子門人及其再傳弟子將其學說結輯成書,是為研究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文獻:《論語》。漢代定型的《禮記》一書中也有關于孔子思想的記述(如其中的《大學》 及《中庸》等),又有記錄孔門思想的《孔子家語》一書,傳統上被認為多偽撰之說,近年來,逐步得到學界重視。南宋時,朱熹將《論語》以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反映被稱為亞圣的孔丘之后最偉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孟子》一書合在一起撰寫了《四書集注》,是謂四書。四書與《詩》(詩經)、《書》(尚書)、《禮》(禮記)、《易》(易經)、《春秋》五部經典合稱“四書五經”,乃儒家學說之核心經典。
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來自文化藝術類芝麻團 推薦于 2017-10-31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共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首,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 詩經封面
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齊、楚、韓、趙、魏、秦),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雅”是正聲雅樂,即貴族享宴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頌”是祭祀樂歌,分“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是“五經”之一。《詩經》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詩經》表現手法上分為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 《詩經》多以四言為主。 《詩經》共收集了311篇詩歌(又稱詩三百),其中6篇為笙詩,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存305篇(既有標題又有文辭的)。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大量樂譜失傳,僅存的歌詞則編入《詩經》。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這些詩當初都是配樂而歌的歌詞,保留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相結合的形式,但在長期的流傳中,樂譜和舞蹈失傳,就只剩下詩歌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孔子詩經的核心宗旨,孔子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