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成書于什么時期
收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的詩歌,成書于春秋時
前11世紀至前6世紀
《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于西周初期,根據《尚書》上所說,《豳風·鴟鸮》為周公旦所作。
詩經的作者是誰...又由誰編輯過?
書名: 詩經
又名: 詩,詩三百
作者: 佚名原作,傳說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
類別: 詩歌集
成書時間: 東周時期
歷史地位: 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
內容分類: 風、雅、頌
關于《詩經》的收集和編選,共計有“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獻詩說”三種說法:
[1]王官采詩:《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謠,以觀民風。”《漢書·食貨志》中記載,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采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匯集整理后給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6]。劉歆《與揚雄書》亦稱:“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孔子刪詩:這種說法見于《史記》,據說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詩經》[7]。唐代孔穎達[8]、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對此說均持懷疑態度。《左傳》中記載孔子不到10歲時就有了定型的《詩經》,公元前544年魯樂工為吳公子季札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9]。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10]。獻詩說:當時天子為了“考其俗尚之美惡”,下令諸侯獻詩。《國語·周語》載:“天子聽*,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師箴,瞍賦,曚誦。”
尚書.逸周書.詩經.國語.戰國策的名詞解釋
《尚書》又稱《書》、《書經》,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匯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現存版本中真偽參半。一般認為《今文尚書》中《周書》的《牧誓》到《呂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實史料,《文侯之命》、《費誓》和《秦誓》為春秋史料,所述內容較早的《堯典》、《皋陶謨》、《禹貢》反而是戰國編寫的古史資料。今本《古文尚書》散羨總體認為是晉代梅賾偽造,但也存在爭議沖者拍
《逸周書》,原名《周書》,在性質上與《尚書》類似,是我國古代歷史文獻匯編。舊說《逸周書》是孔子刪定《尚書》后所剩,是為“周書”的逸篇,故得名。今人多以為此書主要篇章出自戰國人之手。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原師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嫌槐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國語周語關于詩經成書,詩經成書于什么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