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詩的抒情方法
一、送別詩中典型的表現手法(轉)
1、直抒胸臆。
2、借物抒情。如杜牧坦率真摯、留戀纏綿的七絕《贈別二首》(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炬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注釋]①此詩是杜牧離開揚州赴長安時,與妓女的贈別之作,原共兩首,此為第二首。 ②這兩句說,本來多情的人,由于離別,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倒像彼此無情;在餞別的酒宴上,強顏為笑也難以做到。樽:酒杯,此指酒宴。③這兩句說,蠟燭好象懂得別人的心事,也流露出依依惜別之情;為離人流著痛苦的眼淚直至天亮。
[簡析這首詩主要寫離別時的惆悵情懷。前兩句抒情。作者從側面落筆,通過“卻似”、“唯覺”等語,以無情襯托有情,把一對情人在離別時難分難舍的細微心理,形象地表現出來。后兩句賦物。作者以物設喻,使無知之物人格化,由燭之垂淚擬人之悲痛,把離別悲傷的感情寫得含蓄幽深,余味無窮。
賞析:詩三、四兩句描寫別情,作者沒有正面表現,而是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會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常帶著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帶上了感傷的色彩。在詩人的眼里,蠟燭的燭芯變成了“惜別”之心,蠟燭擬人化了。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公離別而傷心了。結句的“到天明”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從側面表現了詩人不忍分離的篤摯感情。 3、借景抒情。
4、借樂景襯哀情。如許渾《謝亭送別》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賞析:首句寫離人乘舟而去,點明送別。第二句寫友人乘舟出發后所見江上景色。時值深秋,兩岸青山,霜林盡染,滿目紅葉丹楓,映襯著一江碧綠的秋水,顯得色彩格外鮮艷。這明麗之景乍看似與別離之情不大協調,實際上前者恰恰是對后者的有力反襯。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別離的難堪,大好秋光反倒成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第三句極寫別后酒醒的悵惘空寂,第四句卻并不接著直抒離愁,而是宕開寫景。但由于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與詩人當時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讀者完全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的蕭瑟凄清情懷。這樣借景寓情,以景結情,比起直抒別情的難堪來,不但更富含蘊,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結尾別具一種不言而神傷的情韻。 5、比喻。 6、想象。
7、化虛為實。如:王維《送沈子福之江東》
送別裴儀同的三四句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展開全部
《送別裴儀同詩》三四句用了比喻和對偶的表現手法。
送別裴儀同詩(南北朝·王褒)
河橋望行旅,長寧送故人。沙飛似*幕,蓬卷若車輪。
邊衣苦霜雪,愁貌捐風塵。行路皆兄弟,千里念相親①。
按:① ○《類聚》二十九。文苑英華二百六十六。《詩紀》百十三。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用了什么藝術手法
展開全部這是白居易十六歲時應考的習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命題詩,題目前要加“賦得”兩個字,內容類似詠物詩。《賦得古原草送別》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了送別友人時的惜別之情。 借春草表達情意是古人慣用的手段。“青”,諧音“親”、“情”。春天是青草發芽的時候,也是人最思念親人的時候。青草年年長,思念也會年年加深。野火燒不盡野草,空間隔不斷友情。野草遮住了道路,你就不要走了吧?野草塞滿了道路,該有多么難走!野草是那么荒遠,你何時才能回來?我雖然不愿意你離去,你卻不得不遠行。這莽莽的青草,見證著我們的友情。 直譯:朋友,你就要遠行了。我們何時才能相見呢?等到明年青草再綠的時候,我該多么想你呀。這路途遙遙,又讓我多么擔心你呀!不過,我們的友誼像青草一樣常青,我們一定會再相見的。
離別詩的寫作技巧
送別詩運用的方法很多,鑒賞時應主要注意常見方法和技巧。
融情于景:詩人觸而傷懷、借以言情的客觀物象,不外落日余暉、流水通波、江風引雨、平沙卷蓬、云橫秦嶺、路繞蜀山之屬,這些物象一經帶著作者的離情別緒入詩,成為“人化的自然”,便構成一種荒寒而悲涼、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曹》著力描寫渲染煙雨、暮色、重帆、遲鳥、海門、浦樹,交織在一起,形成離別時濃重的陰沉壓抑的氛圍,抒寫惜別哀傷之情。
烘托:不直接寫人的離情心緒,而是通過寫眼中物有傷離之意來烘托,言下有“物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這樣寫更能深化主題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通過寫柳條藤蔓、黃鶯的傷離別表現人的情思心緒。杜牧的《贈別二首》(其二)“蠟炬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那徹夜流溢的燭淚,都在為男女主人公離別而傷心,從側面表現了詩人不忍分離的篤摯感情。
以樂景襯哀情 :送別環境千差萬別,有凄風苦雨中的送別,也有良辰美景中的離別。寫凄風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別離之苦,寫良辰美景又何嘗不能反襯離人的懊惱。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和離別的難堪,美好景色反倒成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歐陽修的《玉樓春》“洛陽正值芳菲節,秾艷清香相間發。”
想象(虛擬):送別詩常在作者觸景生情的基礎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別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這種孤寂環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則展示了自己對朋友的留戀和關切。如王昌齡的《送魏二》“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想象分別后友人月下船泊瀟湘,“愁聽清猿”,甚至在夢里也因旅夜孤獨而不得安寢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現離別的惆悵和對友人深切的關懷。此外還有王維的《送韋評事》“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今宵誰肯遠相隨,唯有寂寥孤館月。”都運用這種手法。
比喻:用比喻的手法來抒寫心情,是送別詩常見的藝術手段之一,如嚴維的《丹陽送韋參*》“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離別的惆悵和友情的悠長。劉過的《柳梢青·送盧梅坡》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還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維的《送沈子福之江東》“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也運用了比喻。
我們在鑒賞送別詩時,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識和方法外,還應了解作者、作品風格及創作背景等。做到知人論世,體察詩情。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高中送別詩常見的藝術手法,送別詩的抒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