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蛾撲火歇后語下一句是什么?
自取滅亡
飛蛾撲火出自 《梁書·到溉傳》,比喻飛蛾撲到火上,比喻自取滅亡。所以歇后語為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成語】:飛蛾撲火
【解釋】:飛蛾撲到火上,比喻自取滅亡。
【成語故事】:
南朝梁時,朝廷大臣到溉的孫子到藎,從小就非常聰明,而且擅長寫詩作文,深得梁武帝的賞識。一次,到溉和到藎隨梁武帝游覽京口的北顧樓。梁武帝邊觀景,邊讓到溉作詩,到藎很快就寫好了。梁武帝看后和到溉開玩笑說:你的文章是不是孫子代寫的?并為到溉寫了一首詩,大意是:到溉一生辛苦,像飛蛾撲火一樣,為了照亮他人,自己焚身也毫不吝惜,毫不保留地貢獻著一切,如今已經年老,可讓到藎接替爺爺了。這個成語比喻自取滅亡。
【歇后語】:
可以有如下多種解釋:
飛蛾撲火——自取滅亡。(最常用)
飛蛾撲火——自取殺身之禍。
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飛蛾撲火——追求光明,勇于獻身。
飛蛾撲火——自尋死路。
飛蛾撲火的科學解釋:
在億萬年前,沒有人造火光 ,飛蛾完全靠天然光源日光、月光 或星光指引飛行。由于太陽、月亮、星星距離地球都很遠,它們發出的光線照到地球上可以認為是平行直線。當飛蛾直線飛行時,它在任何位置的前進方向與光線的夾角都是一個固定值。
此外,如果光源離得很近,比如火把或蠟燭,不能再將它們發出的光線看作平行光時,飛蛾按照固有的習慣飛行,飛出的路線就不是直線。其不斷接近光源,最終喪命于火,即飛蛾撲火。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歇后語飛蛾撲火隊,飛蛾撲火歇后語下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