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人物分析
劉備:婦人之仁,懦弱,心胸寬闊,情深意重,深藏不漏,發跡比較晚,能沉得住氣,重義和利不重情,知人善用,胸懷大志,仁厚愛民,以仁結民心.圓滑處事,理性思維,還有韜光養晦值得學習。 關羽:重情重義,就是不懂外交.重然諾,守信用,對劉備及其集團的利益無限忠誠。他與劉備同甘共苦許多年,恪守信義,始終不渝.關羽勇武異常,冠于全*。后世小說,寫他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車胄、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單刀赴會、水淹七*等,雖有違背史實之處,但卻也突出表現了他的武勇和神韻。至于刮骨療毒,更是盡人皆知。 張飛:粗中有細,勇多于謀.憫君子不恤小人,對部下暴而無恩。這是三國志說的 諸葛亮:事必躬親,謀略過人,為人正直,忠心耿耿。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 小心謹慎 知己知彼. 周瑜:心胸狹窄、妒賢忌能,專一,多智,果斷,重義 魯肅:老誠厚道,小心謹慎,忠君,而且說話講信用!
如何評價三國人物?
其實,三國中最奸的是劉備。他以仁義為名招覽人才,卻做了許多不仁不義之事。他待呂布為兄弟,讓徐州于布,然操擒布時問誰可保布,備卻不語此其一!備與董承受衣帶詔,觀事將露,棄承等而走,承等三族皆死此其二。備托孤于亮,乃逼亮選死忠與生不義也。私也!
三國演義人物述評
【轉載】曹操: 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錯,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錯,有句歇后語就是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為得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此為曹孟德之雄才大伏渣略之體現,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掙一時之得,深謀遠慮,可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無意是他吃敗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體現在他的生性殘忍,為報父仇,攻城屠殺百姓數萬,無辜的殘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為我們至盡傳誦。 曹操是中國百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千百年來對曹操的評價褒貶不一,譽之者為為命世英雄、毀之者稱其為逆賊奸臣。曹操有統一北方的歷史功績,這是無法泯滅的歷史事實。在北方統一的戰爭中,曹操發揮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戰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說曹操是*事家,這點我很同意。有的學者認為曹操是個詩人,我也贊同。因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樣的詩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達到的文學意境。 有的人認為曹操是*治家,我認為有些評價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殺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親曹嵩報仇,曾經血洗徐州和從雍、涼逃難來的手無寸鐵的百姓,戰爭是殘忍,而百姓是無辜的。他們不應該成為*閥之間征戰的犧牲品。屠殺的黎民達到幾十萬之多,‘泗水流之不暢’(《后漢書·陶謙傳》)足見當時殺人場面之慘烈。太缺碰悄殘忍了,這件事暴露了曹操內心深處的兇殘。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點。曹操也有鎮壓農民起義*的罪行,曹操的雙手沾滿了黃巾*的鮮血。其次,曹操個人作風也有很大問題,曹操這個人非常的好色,雖然‘圣人’有云:‘食、色,性也’的高妙論調,但曹操為了女人確實到了瘋狂的地步。征戰張秀時霸占其嬸母,打呂布時強占其部將秦宜祿的夫人。雖然不是很壞,可在道德問題上,是應該予以譴責的。最后,曹操為了自己的權力‘挾天子令諸侯’而屠殺了許多文臣武將。孔融、楊修、崔炎等對曹操有極大貢獻的手下也盡死其手。驗證了封建統治者能為我所用留之 不用則殺之的惡劣作風。可笑的是中國文壇所謂的巨子郭沫若先生竟然寫《替曹操翻案》這樣毫無價值的文章,文章沒有正視曹操屠殺百姓的一些列罪行而單方面鼓吹曹操實行的屯田,曹操的屯田實際上是一種高度的剝削制度,不足后人效仿。我們國人所崇拜的魯迅認為曹操‘至少是個英雄’曹操到底英雄在何處?卻并未明言。任何極端的評價曹操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我們應該更加辨證公正的評價和認識曹操。 關羽: 1,忠。對劉備就不用說了。但這恰巧是在對曹操的不仁不意中體現出來的。這似乎是一對矛盾體。可謂忠而不義。死忠者,關羽,大不義者亦關羽。 2,勇。勇冠三*。溫酒斬華雄可見一斑。死在刀下之鬼及多,不乏顏良,文丑之大將。但又絕不是及勇之人。三英戰呂布而不勝,讓人也有質疑其武力的嫌疑。 3,自負。東吳約婚,竟然說出虎女不嫁犬子的話。不想自己也乃一賣棗兒。 4,沒有大局觀。只能是一介武夫。諸葛亮讓守東吳,他沒有做到聯吳抗曹,而是剛愎自用,落的殘死下場。劉備之川蜀滅亡既始于關羽丟荊州。失去荊州要地,是一次重大的戰略失敗。使江中不的形成鼎足之勢。蜀*退入川中。 5,講小義不論大義。放曹操一事,事先立了*令前去,事中卻不忍下手,不是丈夫行為,江山是劉備的,不是關羽的,為自己當初受恩而放強敵,豈不知日后劉備半壁江山皆死于其手。從此知其人度量及小,私事公報,放在今天也是一個貪污腐敗分子。 本人從心里對關羽是7分過,3分功之評價。若論武圣,不知為何不立呂布,岳飛,而立三英戰呂布而不勝的關羽。其人實乃一吵模介武夫 諸葛亮: 其實我對諸葛亮的看法與評價在以前的帖子里也有所涉及,不過并沒有進行過系統地總結,在這里我把個人的看法專門總結一下,權當拋磚引玉。對諸葛亮的評價從三個方面入手: 長處: 1 外交:主要從兩件事上可以看出 (1)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出使東吳,初步確定與孫權的結盟關系,共同抵御曹*的進攻。三國演義中所說的四個故事:舌戰群儒、草船借鑒、智激周瑜、借東風,在歷史上都是沒有的事。諸葛亮此次出使東吳,成功的主要背景是孫劉有的共同敵人曹操,同時他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供職。當然,最終諸葛亮這個任務完成得很漂亮。 (2)劉備去世以后,屬國已經到了內外交困的局面,內部因為討伐東吳的失敗國內士氣低落,此外,西南蠻族還不斷騷擾西陲;外部最大的敵人曹魏虎視眈眈,與東吳的關系也已經破裂,且魏吳出現了松散同盟的狀態。這時,諸葛亮成為了蜀國的實際掌權人,他執*后的第一步就是修復與東吳的關系。為此,他放棄了蜀國對荊州名義上的統治權,承認其為東吳土地,當時的荊州占蜀國全國土地的三分之一,諸葛亮能做出如此舉動,充分展現了他在外交上的魄力。畢竟,吳蜀同盟的利益遠大于對荊州土地的主張權,且收復荊州會付出巨大的財力物力,結果只能是使吳蜀兩敗俱傷,曹魏受益。 因此可以說,諸葛亮在外交上的遠見卓識和外交手腕是非常高明的,外交可以列為諸葛亮的長處。 2 財*:赤壁之戰結束后,劉備集團控制的土地有五個郡:貴陽、長沙、武陵、零陵、江夏。這在當時并不是中國富有的地方。劉備在進攻西川的時候,諸葛亮就留下來負責錢糧的籌備工作,在這樣土地上為劉備集團提供了足夠的糧餉保障,確實不易。 3 發展經濟:諸葛亮任丞相以后,振興了蜀國的經濟,使當時蜀國的經濟有了較全面地發展,這就不用多說了,這是諸葛亮受到蜀地愛戴的最主要原因。 4 *治:從兩個方面可以看出:(1)劉備討伐東吳的時候,當時引起了蜀國上下的強烈反對,諸葛亮作為劉備最信任的人之一,他不應該看不出這一決定的重大危害之處,但是諸葛亮非常確定的知道劉備已經是不可能改變決定了,全力反對的趙云被降職,苦諫的秦宓差點掉了腦袋,因此諸葛亮此時并不是表示反對,而是著手準備善后事宜,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治嗅覺是很敏銳的。 (2)諸葛亮由一屆平民能升到蜀國的*府首腦,其中只經過了十幾年的時間,歷經5次提升便成為蜀國最高掌權人:出山時被封為校尉、赤壁之戰后晉升*師中郎將、平定西川后被晉升為*師將*、蜀國建立后被任命為丞相、劉禪繼位后被封為武鄉侯、假節。這樣的提升速度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很少的,足以看出諸葛亮的*治才能。 5 品德:需要說的是,有*治手腕并不意味著品德敗壞。舉一個例子,劉備平定西川以后,賞了諸葛亮一大筆錢,相當于現在6000多萬人民幣。當時的諸葛亮只是一個普通的公務員而已,突然得到了這么一大筆錢,他的卻明言放棄,對劉備說蜀地剛剛平定,不應將國庫的錢一下子都拿出來賞人,應該拿來安民資*。作為一個平民,能拒絕6000萬的暴富,品德堪稱高尚了。 6 技術:改進連努,發明木牛流馬,諸葛亮對先進武器技術是非常感興趣的,而且還頗有建樹,這可以列為他的優點。 短處: 1 用人:這就不用多說了吧,馬謖就是個好例子。而且自諸葛亮上臺以后,蜀國的官員好像幾乎都不能超過他了,這不得不說是諸葛亮在用人上的問題。 2 戰術:諸葛亮親自指揮的戰役打得都很好么? 有所建樹卻也有重大失誤: 1 制定戰略:建樹——聯吳抗曹、以戰略要地荊州和相對富饒的蜀地為根據地。這兩點是諸葛亮戰略上的成功之處。失誤——未考慮到荊州和蜀地難以相互呼應,相互運輸糧餉困難,*事上互相支援困難。這從根本上導致了關羽在荊州的失敗,并間接導致了吳蜀戰爭。 2 領兵打仗:建樹——平定西南蠻族;失誤——六處岐山皆失敗。 總的來說,諸葛亮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他既不是羅貫中筆下的智慧化身,也不是叛逆正統思想的人所詆毀的投機分子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三國演義人物評價,三國演義人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