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些因素在助推本輪房價上漲
中國人的平均家庭資產,房地產已經到了74% 從這里看,已經沒有上升空間,三四線城市庫存高企,加上現在中國購房主力已經過度到獨生子女一代,人口紅利消失,未來難樂觀,目前的短期上漲,應該視為一線城市持續涌入外來人口,以及國內資產配置荒帶來的末升段,和金融市場任何產品的末升段一樣,上漲往往集中而快速,二三線城市的跟漲更是沒有基本面支持的資金行情。
但是也正因為這樣。房價暴跌會引起中國居民財富的縮水,也會讓跟房地產相關的水泥鋼鐵,建材,基建行業下跌,同時家庭財富縮水帶來的是購買力的下降,那服務業,消費業都會被拖累,我國還要保持6.5的gdp增速,所以不可能暴跌。
2.本輪房價領漲的不是北上深是哪座城市
近日,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布的《全國房地產板塊輪動現象研究報告》顯示,本輪房地產周期中樓市熱度由一線城市傳至二線城市,然后近期又傳至三線城市,使得中國樓市首次出現了類似股市中的板塊輪動現象。
本輪樓市周期中房價累計增幅排名首位的并不是一線城市,而是安徽省府合肥,累計漲幅為52%。北京和廣州分別以51%和47%的漲幅位列二、三位。
合肥房價累計漲幅最大報告顯示,由于在本輪房價上漲周期中大部分城市的啟動時間為2015年5月份左右,因此以統計局公布的70城房價指數的2015年的基期值為準,截至今年8月,房價累計增幅排名首位的是合肥,漲幅為52%,北京和廣州分別以51%和47%的漲幅位列二、三位。值得注意的是,前七名被四大一線城市和屬于“樓市四小龍”的合肥、廈門和南京所占據。
前二十名中的城市大多為熱點一二線城市。 其中,70城中只有2個城市房價是負增長的,分別為丹東和錦州,它們的房價累計增幅分別為-1%和-6%,由于丹東和錦州均地處東北,經濟增長較為乏力,人口流出現象也較為嚴重都成為了當地樓市萎靡不振的原因。
如果從全國七大板塊來看,華東、華南和華北的房價累計增幅排在前3名,分別為20%、19%和15%,而華中和西南分列四、五位,房價累計增幅分別為14%和7%,東北和西北的房價累計增幅則墊底,均不足5%。 東北和西北由于經濟基礎較弱等原因使房價缺少支撐,而華東、華南和華北板塊則由于經濟和人口等基本面較好,因此房價有較大幅度的上漲。
一二三線城市輪動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0城房價指數可以觀察到本輪房價領漲城市的變化。本輪房價上漲周期中深圳率先啟動,然后帶動一線城市領漲全國,隨著2016年325*策的發布,一線城市房價快速上漲的態勢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以廈門和合肥為代表的樓市四小龍接過了房價領漲的大旗,隨后在2016年3季度,無錫和鄭州又取而代之,成為了全國領漲的城市,之后全國城市多點開花,武漢、長沙等熱點二線城市的房價快速上漲,在2017年2季度,更多的三線城市如北海、無錫和蚌埠等加入了樓市火爆的行列。
從房價領漲城市的變化可以看出,樓市熱度由一線城市傳至二線城市,然后近期又傳至三線城市,這也使得中國樓市首次出現了類似股市中的板塊輪動現象。 2015年以來,全國樓市出現了罕見的板塊輪動現象,不同區域的市場表現嚴重分化,樓市熱度在板塊之間輪動。
目前大多數仍在輪動的區域為市場較弱且啟動時間較晚的板塊,因此,本輪周期中板塊輪動的上半場已過,進入到了下半場。 根據板塊輪動理論,板塊輪動中漲得多和漲得早的板塊會更早下行,據此對未來輪跌板塊進行預測,一二三線城市會依次下跌;華北先跌,華南、華東、華中和西南隨后,東北和西北最后;東部和中部先跌,西部和東北隨后;京津冀先跌,長三角隨后,珠三角最后。
一線城市有望率先回調報告顯示,對不同城市,以最近幾個月房價開始下跌的時間為起點,截止到統計局最新公布的8月份的70城房價數據來看,北京處于領跌的位置,累計跌幅達到了3.6%,考慮到這是由房價指數計算得到的,而房價指數相對來說更加平緩,實際跌幅可能會更大。與北京毗鄰且同處京津冀的天津累計跌幅排在第二位,跌幅為2.7%,而同為樓市四小龍的廈門和合肥的累計跌幅排在三、四位,分別為2.1%和1.7%。
值得注意的是,不光是熱點一二線城市出現了降溫,三線城市中的宜昌和韶關也出現了房價下跌。總的來說,本輪樓市周期中房價上漲較快和上漲較早的城市更早出現回調,這也是板塊輪動的一大特征。
從區域的角度來看,目前三類城市中只有一線城市出現了下跌,累計跌幅為0.7%。七大板塊中華北率先出現了下跌,目前累計跌幅為0.5%,主要是受到北京和天津樓市降溫的影響。
總體來看,樓市率先啟動的區域房價已經略顯頹勢,市場熱度已經在所有板塊中進行了傳導,目前大多數仍在輪動的區域為市場較弱且啟動時間較晚的板塊。因此,本輪周期中板塊輪動的上半場已過,進入到了下半場,當所有板塊都輪動完且均出現回調,本輪房地產的牛市也就宣告結束。
3.如何評價網文《本輪房價上漲本質,掩護10萬億地方債務轉移》
30萬億地方債,這一數字應該問題不大,好像是某個官方數字。
但是這30億地方債的償債主體是誰,存在什么樣的結構特征,又是誰還不起錢,文章都沒講。文章籠統的講房價漲、地價漲、地方*府還債,可現在更可能的問題是結構性問題,房價上漲的城市本身還債壓力就不大,而還債壓力大的城市房價根本沒漲。
我們可以看一下,最近幾天房價上漲的城市都是諸如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蘇州這樣的一、二線大城市,這些城市本身經濟發展形勢就沒有問題,更沒有通過推動房價上漲去償還地方債務的壓力,所以文章的邏輯未必就對。取一個嘩眾取寵的題目,再帶點陰謀論的內容,就能夠吸引多數人的眼球。
我們當然看到中央*府在向市場注水,注水的目的也存在維持房價的動機,但更多的原因應該是實現經濟的平穩過渡。而且,宏觀經濟出現問題,貨幣注水算是全世界的通行做法了吧,應該沒有太多陰謀成分在里面。
4.本次房價迅猛上漲是什么原因,是否會加速見頂
以下,僅供參考: 深圳房價上漲有何影響?后果很嚴重! 今年春節過后,深圳房價上漲的新聞不斷。
尤其近兩個月,深圳房價加速上漲,部分熱點地區房價已較去年三季度上漲三成左右,已經到了全國業界共知、當地購房者緊張、*府擔心的程度。 于是乎,近日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發布消息稱:近期出現“6月17日我市將取消住房限購*策”的傳言,此為不實謠傳,深圳市將繼續執行現有住房限購*策。
將嚴格依法查處那些通過故意制造“日光盤”等人為加劇供求緊張的“捂盤惜售”等違法違規行為。將推出系列措施全力保障房地產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包括加快商品住房預售審批,加快新增住宅用地供應等。
深圳官方的這一表態,主要傳遞出一個信號:官方對于當地房價快速上漲,深感壓力和擔憂,所以拋出一套調控市場的組合拳:一、辟謠,穩定市場情緒;二、嚴查供應端的違規行為,打擊部分開發商;三、增加市場供應,緩解市場饑渴。 對于此三招的效果,筆者并不樂觀,反而認為:未來半年至一年,深圳官方的壓力還將繼續增加,成為“熱鍋上的螞蟻”,勢不可免。
原因可歸結為三條。 首先,全國房價上漲是基調。
資產市場和資本市場的一個鮮明特征是,一旦開始發生方向性變化,不管是上漲還是下跌,都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房地產市場同樣如此。
過去十年,我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三輪房地產短周期,每個輪回包括上行和下行,時長為三年左右。 當前剛步入第四輪短周期的上行通道,一二線城市住宅成交量從去年10月開始反彈,一線城市房價從今年一季度開始反彈,其中深圳房價是本輪全國房價領漲城市。
從70個大中城市房價指數看,平均漲幅于今年5月止跌,而深圳于去年11月已經止跌,且當前漲幅最大。未來一年,全國房價上漲是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下,深圳不可能單獨下跌或降溫。
其次,市場需求旺盛還將持續。中國購房者在決策之前,一般看兩點,一是當前市場現況及預期走勢,二是*策。
當前深圳市場已經熱了起來,正在形成資產市場中常見的“羊群效應”,很多人因為看到別人蜂涌購房,且擔心房價還將大漲而出手購房。 另外,除了自住需求,投資需求也在逐漸入場。
過去十多年,深圳和杭州是全國樓市的風向標,原因之一是投資需求彈性大,杭州是浙江省會,深圳近鄰香港。此兩市一旦房價大漲,投資需求很快現身。
據深圳二手中介反映,部分熱點板塊投資性需求占比,已由去年的一成升至當前的三成左右。 至于房地產*策,全國總體來看,今年貨幣*策和房地產*策都將維持寬松。
經濟比較低迷,穩增長壓力依然較大,所以貨幣*策穩中有松,降息降準還將繼續。全國房地產市場尚未全面回暖,尤其是廣大三四五線城市住宅庫存大,開發投資活動遠未恢復元氣,所以全國房地產*策繼續從寬。
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深圳很難單獨出臺抑制房價的強力*策。 一方面,稅收和信貸*策多是全國性的,地方調整空間不大。
另一方面,深圳原本就沒取消限購。至于嚴查“捂盤惜售”,這種市場監督手段,過去十年中已被證明效果很小。
最后,市場供應不給力。抑制房價,最符合市場機制的調控手段就是增加供應。
但深圳存在三個難題。其一,房地產生產周期長,即便當前大量供地,形成新盤預售也要等到明后年了。
其二,深圳原本就土地稀缺,*府難為“無米之炊”。 比如,按深圳近三年商品住房用地供地計劃,2013年和2014年皆為90公頃,今年85公頃,反倒比前兩年少了5公頃!其三,深圳多城中村,城市更新地塊開發流程復雜,而今年“招拍掛”的住宅用地指標僅占總指標的12%,必將引發開發商爭搶,地價必然大漲,“面粉”(土地)貴了,“面包”(房子)能不漲嗎? 綜上所述,深圳房價領漲全國,還將持續多個月份。
北京、上海、廣州的房價也會跟著深圳明顯上漲。后面還將跟著更多的二三線城市。
而深圳官方,未來一年,注定將為高房價而糾結和憂慮。
5.最嚴調控令下滬深房價仍上漲是怎么回事
上海、深圳兩地曾分別于2016年的11月和10月出臺嚴苛的調控*策,均是“認房又認貸”,只要有個人貸款記錄,不分地域、不分是否已還清,一律認定為二套房,需繳納70%的首付。
在這樣的高壓*策下,多數買房者認為房價會掉到“半山腰”,但事實證明他們都錯了。上海和深圳的鏈家區域經理稱,調控*策出臺后,兩地房價迄今漲幅約為5%-10%。
反觀新*出臺4天后的北京,違約的案例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主要是繳不起首付了。“這幾天我和同事接手的違約案子就有4起。
一下子多拿30%的首付,意味著多出二三百萬元,真的周轉不開。此前瘋狂的買家,現在則瘋了似地要求賣家退定金,個別不負責的小中介還跑得無影無蹤。”
我愛我家北京積水潭地區的一位銷售經理表示。 安居客房價數據顯示,截至3月14日,北京二手房均價首次突破6萬元大關,達到60382元/平方米,環比上漲1.4%,同比上漲43.5%。
2014年走出低迷期后,北京房價連續3年走高。 分區域看,東城、西城兩區二手房均價均已突破10萬元,分別為115342元/平方米和128047元/平方米;通州均價也已突破5萬元關口,達到50968元/平方米;單價3萬以下的行*區,僅有平谷、延慶和密云。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考慮到三四線城市土地庫存規模仍在高位,中央*府去庫存思路短期難有扭轉;而去庫存需與信貸端相配合,預計三四線市場按揭投放規模不會出現明顯收窄。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這一輪樓市價格漲起來其實是因為信貸超發、資產荒。
從2014年“9·30”開始,持續一輪又一輪的刺激,預測后市還是看這波潮水會不會繼續。 華創債券團隊也指出,貨幣寬松的環境不改變,難改房價上漲的趨勢。
本輪房價上漲的源頭在于2014年9月30日,央行全面放松房地產信貸。盡管各地此前放松房地產相關*策對房價上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寬松的貨幣環境仍是房價上漲最堅實的基礎。
而且目前房地產貸款在銀行資產中仍屬于最優質的資產,銀行很難主動收緊房地產信貸。所以貨幣*策如果不適度收緊,房地產市場的調控*策就很難見效,因此后期貨幣*策也可能適度收緊。
不過,海通證券姜超有不同看法。他預測2017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速壓力有限,因為地產銷售對投資還存在滯后傳導,存貨周期還在發生作用,去杠桿影響還未開始。
但到2017年下半年,存貨周期應已結束,地產投資或面臨大幅跳水,而去杠桿將傳導進實體經濟,屆時經濟或有極大的下行風險。如果美國大幅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至15%,中國還繼續助推地產泡沫,那么制造業和資本或許會大幅流失,而美國持續加息或會刺破中國地產“泡沫”。
6.房價是否會上漲
會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不會太大。我認為現在中央決策層面終于統一了認識,房價調控,不能只是遏制投機行為,那是一定要堅決徹底的把房價給打下去,不給市場以房價上漲的任何預期。否則,越來越多的人會淹死在泡沫中。越早降房價,就能挽救越多的普通民眾,社會矛盾就越緩和。否則,不可收拾。
降房價是中國經濟的唯一選擇,如果中國社會不就此達成共識,統一意見,仍然爭權奪利,各自貪婪,那么,我們的民族至少將陷入10至20年的經濟衰退。相反,如果下決心將房價降下去,用同樣的*策和資金等資源去發展我們的科技、教育、醫療和民族工業,我們就能外御強敵,內拉消費,可確保我們的民族無虞。
中央*府已經開始第三次調控,原因是,二次調控還沒有觸及高房價的根本,那就是,還沒有調整貨幣*策。
房價不會上漲,中央*府的第三輪調控其實是在宣告:本輪房價已經見頂,未來房價處在漫長的下降通道。開發商不可能有能力改變中央*府的*策,因而,也不可能支撐房價不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