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7中國房地產行業現狀是怎樣的
隨著*策逐步落地以及銷售增速進一步回落,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繼續沖高動能不足,且在一二線土地市場降溫以及三四線土地難維持火熱的狀態下,對未來房產投資回升可持續性保持謹慎樂觀,預計二季度開發投資增速仍保持平穩,三季度繼續小幅回落。
據《中國房地產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設計與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1-5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37595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8%,增速比1-4月份回落0.5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25423億元,增長10.0%,增速回落0.6個百分點。住宅投資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為67.6%。
2. 2017有哪些房產*策
1。
實行差異化的信貸*策。包括嚴格收緊二套房貸至1。
1倍,調整首付比例,取消善型住房買家7折利率優惠等。 目前廣州市各個銀行普遍實行人均居住面積不超過30平方米的家庭購買第二套住房視為改善型購房的*策,可以享受與首次置業一樣的優惠利率和較低首付。
對二套房貸提高首付到四成,利率按基準利率的1。1倍執行的*策,只在2009年底銀行按揭貸款額度比較緊張時得到較嚴格的執行。
業界猜測,銀行在新的財*年,有可能根據自己業務發展的需要執行較為寬松的貸款*策。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科研處處長彭澎博士認為,從最新出臺的*策中可以看到,*府對于房地產的刺激*策開始退出,去年保增長的任務已經完成,*府開始通過*策微調過熱的房地產,不排除接下來還會有其他*策退出的可能。
預計今年中,二次房貸優惠*策的退出和加息的*策都會出臺。 2。
加息 高盛、中金等機構研究人員認為,寬松貨幣*策轉為從緊最快將在今年二季度末,到2010年底或2011年初才會對市場產生影響。去年11月27日,中央**會議表態:繼續實施積極的財**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策,提高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可持續性。
歷史表明中央*府決策,特別是貨幣*策往往滯后于市場表現特別是物價走勢。在CPI較低時,寬松性貨幣*策仍將保持(11月CPI同比增長0。
6%,首次轉為增長),加息、限制貸款等緊縮性貨幣*策最快也將在今年二季度出臺。 3。
在部分城市開始試點實質性征收物業稅 物業稅已經在全國的部分城市空轉六年時間,一切步驟與真實收稅流程相同,由財*部門、房產部門統計物業數量,并進行評估和稅收統計。 有消息稱今年物業稅的空轉將擴大到全國,并有可能在北京、深圳進行試點征收,也有可能就個別城市對商業物業征收。
如深圳市已經將開征物業稅寫進了《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三年(2009-2011年)實施方案工作安排表》。 房地產專家韓世同表示,如果物業稅是針對在物業保有環節征收,而非涉及到土地出讓、物業開發等整個現行的房地產稅收機制,試點實行的機會就比較大,但今年內推出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小。
物業稅開征有利于拓寬稅基,裝修效果圖,只要征收的稅率合理,如對二套以上住房征收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三這樣的稅率是可以接受的。較低的稅率對投資性的購房行為不至于一棒子打死,也能保證稅收的征收。
3. 2017中國房地產前十強是哪些企業
2017中國房地產前十強:1. 萬科地產:始于1984年,高新技術企業,中國最大的專業住宅開發企業之一,全球200家最佳中小企業,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 保利地產:大型國有房地產企業,國有房地產企業綜合實力領先企業之一,房地產行業十強,保利房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 綠地地產:成立于1992年,上海市國有控股特大型企業集團,房地產龍頭企業之一,中國企業500強,綠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4. 恒大地產:國內在建工程面積最大.進入省會城市最多房地產企業之一,十大房地產品牌,著名品牌,恒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5. 中海地產:始創于1979年,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500強,中國房地產行業領導品牌之一,著名品牌,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
6. 碧桂園:國內最大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之一,房地產行業大盤開發模式的倡導者,*聯交所上市公司,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7. 華潤置地:華潤集團旗下,中國內地最具實力的綜合型地產開發商之一,領先的高端房地產發展商,上市公司,華潤置地有限公司。
8. 龍湖地產: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公司,大型地產開發運營商,極具規模與竟爭實力房地產企業,著名品牌,龍湖地產有限公司。9. 世茂地產:中國最具實力的綜合性房地產開發企業之一,首創地產行業“濱江模式”,上市公司,世茂房地產控股有限公司。
10. 富力地產: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房地產企業之一,上市公司,國內房地產界影響力品牌,廣州富力地產股份有限公司。擴展資料:房地產:是一個綜合的較為復雜的概念,從實物現象看,它是由建筑物與土地共同構成。
土地可以分為未開發的土地和已開發的土地,建筑物依附土地而存在,與土地結合在一起。建筑物是指人工建筑而成的產物,包括房屋和構筑物兩大類。
對于房地產的概念,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理解:房地產既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形態,同時也是一項法律權利。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形態,房地產是指房產和地產的總稱,包括土地和土地上永久建筑物及其所衍生的權利。
房產是指建筑在土地上的各種房屋,包括住宅,廠房,倉庫和商業,服務,文化,教育,衛生,體育以及辦公用房等。地產是指土地及其上下一定的空間,包括地下的各種基礎設施,地面道路等。
房地產由于其自己的特點即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動性,在經濟學上又被稱為不動產。可以有三種存在形態:即土地,建筑物,房地合一。
在房地產拍賣中,其拍賣標的也可以有三種存在形態,即土地(或土地使用權),建筑物和房地合一狀態下的物質實體及其權益。隨著個人財產所有權的發展,房地產已經成為商業交易的主要組成部分。
法律意義上的房地產本質是一種財產權利,這種財產權利是指寓含于房地產實體中的各種經濟利益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種權利,如所有權,使用權,抵押權,典當權,租賃權等。人們從已經出臺的房地產調控手段不難看出,中央*府對房地產調控采取了步步為營、多招密集連發的策略,說明中央*府對房地產調控的態度是明確且有決心的。
從一定意義上講,銀行收緊房貸對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會起到積極作用,進行利率優惠*策調整有利于合理引導住房消費,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需求。購買房地產是一種重要的投資方式。
2013年2月經濟繼續回暖,但部分數據低于預期,引發市場對經濟增速能否持穩的討論。當前經濟仍在溫和復蘇,但受房地產調控等因素影響,在一季度之后的未來一段時間里,經濟復蘇步伐或趨緩。
2月CPI同比上漲3.2%主要受春節因素影響,反映當前經濟回升對其形成支撐。2月CPI環比上漲1.1%。
其中,食品價格環比漲幅與季節性因素持平,而非食品價格環比回升幅度強于季節性因素。尤其是消費品與服務項目價格的雙雙走高,反映出當前經濟仍處于增長回暖的短周期階段。
保證房地產開發的質量,途徑很多,但認真貫徹ISO9000標準,推行質量認證,的確是一條必由之路。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房地產。
4. 2017中國房價即將暴跌真的存在嗎
假的吧!
2017年或今后幾年,一線城市、計劃單列、省會城市、直轄市會漲價,其他城市不會漲太多,原因如下:
1、中國城市化進程,就是一個人口由農村向縣城、縣城向二線城市,二線向一線城市流動的過程。而一線城市總是有限的,北上廣這些房價只能上漲。
2、一個學生,大學畢業,一般都是留在本地,很少有回家鄉的,而大學所在地,一般都是一線二線城市,而留在小縣城的人很少,這就導致人口不斷向大城市流動,自然房價也就更高了。
3、一二線城市,教育水平,生活質量更高,相對來說房價也有增值空間,而小縣城的線房子,自己住還是可以的,如果增值,增值力度不大,除非類似于雄安、通州之類,被天上餡餅砸中的幸福地區。
4、現在的中國城鎮化大約為50%,而城鎮化至少還要十年左右。房價少看也得漲10年。10年以后,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房價可能還會慣性往上漲,中等城市的房價原地踏步,小城市的房價將出現下跌。
5. 中國房地產在2017年正出現了什么樣的趨勢
1、大城市房產*策趨緊一線和二線城市的購房貸款*策有所收緊,原因是2016年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漲幅較大。
這些城市包括,深圳、上海、合肥、南京以及蘇州。相比較而言其它一些城市的房價漲幅較小,庫存量偏大,例如,北海、濟寧、蘭州等,這些城市將繼續支持購房者購房,推動城市化進程。
給首次購房的人進行貸款打折、降低在城市落后的門檻等*策都有利于促使人們在這些城市購房。 2、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分化對于不同的城市采取不同的房地產*策反映出,不同的城市房地產銷售額不同。
一般而言,去年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房價漲幅較大,預計2017年這些城市的房屋成交量環比將會下跌。 相比較而言,一些房屋庫存量較高的城市,目前仍在采取支撐房價的*策。
到目前為止一些數據已經出來了,在2017年1月份,深圳房屋成交量環比下降了23。6%,而黃岡和安慶這樣的三線城市的房屋成交量分別上漲了122%和87%。
3、房價漲幅趨緩官方控制房價的決心不應該被低估。 自去年10月份深圳和合肥出臺了*策給房價降溫以來,這兩個城市的房價在2016年11月和12月份都出現了下跌。
預計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不會出現全國性的普遍下跌,原因是在一些關鍵的城市,房屋的庫存量非常低。而且在三四線城市房屋的需求量也非常強勁。
目前房地產開發商在市場上的議價中還處于優勢。 4、房地產企業間的并購加強在官方收緊房地產企業通過債務融資的情況下,有些城市的房地產銷量疲軟,許多開發商活的并不好。
到2017年中旬,開發商的債務量將會大幅下降,較大的開發商在2016年房屋成交量上漲的情況下,積攢了大量的資金,可以收購兼并小的開發商。 5、房地產行業的投資量將會下降由于房地產資本市場的收緊,土地成本升高,房價上漲幅度放緩,盈利空間縮小,以及房地產市場成交量下降,預計未來房地產開發商對于新項目的投資量將會下降。
房地產固定投資量在2016年占到GDP的7。9%左右,預計2017年這一比例將會繼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