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價從 97 年到 03 年共跌去了 70%。經歷暴跌,苦苦等了19年,房子的賬面依然是虧本。
香港房價崩盤一年跌多少
2010年開始了一場全民大猜謎,很多開發商、專家學者、購房者都參與進來了,估計大家都知道猜的到底是什么了吧,對,就是2011年的房價走勢。
引爆這場大猜謎的是中國人民大學的經濟研究所發布的一個報告,報告的主要觀點是說2011年上半年房價將下跌兩成。
給出的理由是當時的宏觀調控,尤其是房地產調控非常嚴格,開發商的錢開始收緊了。
到現在,2011年已經過去一大半了,謎底其實還沒有揭曉,但我今天不想去探究到底誰猜對了,或者誰猜錯了,我想探究的是開發商的信貸是不是真的收緊了?我在《我們的生活為什么這么無奈》這本書中,特意查了一下當時的真實數據,太可怕了。
因為僅僅是2010年的前三個季度,開發商的貸款竟然就有6000億。
各位曉得2009年一整年銀行放出的貸款是多少嗎?告訴你,是5980個億,而且很多專家都說2009年中國銀行業的特征已經是天量信貸了。
可是,現在的狀況是2010年的前三個季度發放的貸款竟然比2009年一整年還多,同時還超過了2007年與2008年的總和,這難道不可怕嗎?透過這組數字,我想告訴你的是,開發商現在根本就不差錢!也就是說,我們將會繼續看到開發商囤地、捂盤惜售。
所以說,我們現在所說的房價應該下跌或即將下跌,可能更多的是從道義上來講的,是一種道德感。
但是,正是這種道義上的評判,卻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老百姓更大的痛苦。
我為什么這么說?道理很簡單,正是因為一些所謂的專家到處說這個房價會下跌,老百姓才會抱有希望。
但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房價是一漲再漲。
這對老百姓來說,其實已經變成了一種折磨,就像是用鈍刀子割肉,一點點讓你死掉,這還不如干脆點,讓大家死個痛快。
更有意思的是,現在這個房價是漲是跌,已經構成了一個新的分水嶺。
它把持不同意見的知識分子分成了“唱漲派”和“唱跌派”。
其實我覺得這兩撥人都有點奇怪,如果說是為了打壓房價,那我們*府出臺的*策,包括之前推出的新“國五條”、“國十條”,都不會成功的。
為什么?因為這都是表面現象。
猜房價,更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情,明明都是瞎猜的,給出的理由根本經不起推敲的。
當然,不管這些專家學者吵的多熱鬧,我得先做個表態,很多人在網絡上留言說,郎教授說了什么什么樣的觀點。
我在這里要清楚地告訴各位,我不是股評家,也不是理財專家,我從來不會去預測股市、樓市會怎么樣,這方面的話題,我是從來不談的。
為什么?因為我水平不夠,而且這也不是我的風格。
我只想談談,目前這種狀況,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這種“北京式”的下跌其實是屬于心理按摩,只是暫時緩解一下大家的情緒,根本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本質。
問題的本質是什么?各位想一想,為什么市區中心的房價都這么高了,還是一個勁地往上漲?而且,即使它一個勁地瘋漲,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人要買市區中心的房子?你是不是覺得奇怪?其實也沒有什么好奇怪的,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所有好的資源都集中到市中心了,比如說學校,醫院。
而我們老百姓,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為了讓家人生病時能接受更好的治療,就只能想盡辦法住得離市中心近點,更近點,所以才會出現市中心房價都這么高了,還是供不應求的狀況。
想想看,如果把好的資源遷到河北的涿州去,或者遷到燕郊去,那北京的二環、三環、四環還會這么堵車嗎?房價還會這樣嗎?所以說,現在問題的本質是資源分配制度的問題,如果說不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分配制度,而只是想透過某種手段抑制這種強烈剛需的話,中心城市的房價根本就降不下來。
還有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就是房價究竟是高是低,我們應該用一個什么樣的指標來衡量?還以北京為例吧,如果說3萬塊錢算高,2萬塊錢算高,那1.9萬塊錢是不是就不算高了?所以說,其實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誤區,我們把房價的漲和跌,當作判斷房地產是否陷入危機的最重要的一個指標了。
我要告訴各位的是,不是說房價漲了,它就一定有危機,房價跌了,就沒有危機,問題不是這么簡單的。
最可靠的指標是什么?是老百姓的負擔能力。
我舉個例子,各位曉得香港的房地產為什么會在1997年崩盤嗎?如果你跟媒體一樣,說是因為索羅斯狙擊香港,那我告訴你,你完全搞錯了,因為那只是表面現象。
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香港的供樓負擔水平在1997年金融海嘯之前已經很高了,在1994年、1995年的時候是90%,1995年跌到70%,然后1996年又上來了,在金融海嘯之前最高達到110%,都成了負資產了,這太可怕了,因為這是崩盤的前兆。
想想看,香港的老百姓把收入的90%、70%、110%,都拿去還房貸了,甚至都透支了,還怎么消費?老百姓沒有錢消費的結果,就是香港經濟的猛然下滑,這種狀況持續下來,香港樓市怎么可能不崩盤?索羅斯的狙擊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而且,透過中國香港的國民生產總值也可以看出來,199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經濟并不是最差的,之后香港經濟還經歷了兩次衰退,等到2003年“非典”爆發的時候,香港的旅游業和酒店業幾乎停業。
這整個過程中,樓價一直下跌,經濟萎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月供...
為什么香港和日本樓市崩盤過,現在房價還這么高
2010年開始了一場全民大猜謎,很多開發商、專家學者、購房者都參與進來了,估計大家都知道猜的到底是什么了吧,對,就是2011年的房價走勢。
引爆這場大猜謎的是中國人民大學的經濟研究所發布的一個報告,報告的主要觀點是說2011年上半年房價將下跌兩成。
給出的理由是當時的宏觀調控,尤其是房地產調控非常嚴格,開發商的錢開始收緊了。
到現在,2011年已經過去一大半了,謎底其實還沒有揭曉,但我今天不想去探究到底誰猜對了,或者誰猜錯了,我想探究的是開發商的信貸是不是真的收緊了?我在《我們的生活為什么這么無奈》這本書中,特意查了一下當時的真實數據,太可怕了。
因為僅僅是2010年的前三個季度,開發商的貸款竟然就有6000億。
各位曉得2009年一整年銀行放出的貸款是多少嗎?告訴你,是5980個億,而且很多專家都說2009年中國銀行業的特征已經是天量信貸了。
可是,現在的狀況是2010年的前三個季度發放的貸款竟然比2009年一整年還多,同時還超過了2007年與2008年的總和,這難道不可怕嗎?透過這組數字,我想告訴你的是,開發商現在根本就不差錢!也就是說,我們將會繼續看到開發商囤地、捂盤惜售。
所以說,我們現在所說的房價應該下跌或即將下跌,可能更多的是從道義上來講的,是一種道德感。
但是,正是這種道義上的評判,卻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老百姓更大的痛苦。
我為什么這么說?道理很簡單,正是因為一些所謂的專家到處說這個房價會下跌,老百姓才會抱有希望。
但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房價是一漲再漲。
這對老百姓來說,其實已經變成了一種折磨,就像是用鈍刀子割肉,一點點讓你死掉,這還不如干脆點,讓大家死個痛快。
更有意思的是,現在這個房價是漲是跌,已經構成了一個新的分水嶺。
它把持不同意見的知識分子分成了“唱漲派”和“唱跌派”。
其實我覺得這兩撥人都有點奇怪,如果說是為了打壓房價,那我們*府出臺的*策,包括之前推出的新“國五條”、“國十條”,都不會成功的。
為什么?因為這都是表面現象。
猜房價,更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情,明明都是瞎猜的,給出的理由根本經不起推敲的。
當然,不管這些專家學者吵的多熱鬧,我得先做個表態,很多人在網絡上留言說,郎教授說了什么什么樣的觀點。
我在這里要清楚地告訴各位,我不是股評家,也不是理財專家,我從來不會去預測股市、樓市會怎么樣,這方面的話題,我是從來不談的。
為什么?因為我水平不夠,而且這也不是我的風格。
我只想談談,目前這種狀況,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這種“北京式”的下跌其實是屬于心理按摩,只是暫時緩解一下大家的情緒,根本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本質。
問題的本質是什么?各位想一想,為什么市區中心的房價都這么高了,還是一個勁地往上漲?而且,即使它一個勁地瘋漲,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人要買市區中心的房子?你是不是覺得奇怪?其實也沒有什么好奇怪的,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所有好的資源都集中到市中心了,比如說學校,醫院。
而我們老百姓,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為了讓家人生病時能接受更好的治療,就只能想盡辦法住得離市中心近點,更近點,所以才會出現市中心房價都這么高了,還是供不應求的狀況。
想想看,如果把好的資源遷到河北的涿州去,或者遷到燕郊去,那北京的二環、三環、四環還會這么堵車嗎?房價還會這樣嗎?所以說,現在問題的本質是資源分配制度的問題,如果說不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分配制度,而只是想透過某種手段抑制這種強烈剛需的話,中心城市的房價根本就降不下來。
還有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就是房價究竟是高是低,我們應該用一個什么樣的指標來衡量?還以北京為例吧,如果說3萬塊錢算高,2萬塊錢算高,那1.9萬塊錢是不是就不算高了?所以說,其實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誤區,我們把房價的漲和跌,當作判斷房地產是否陷入危機的最重要的一個指標了。
我要告訴各位的是,不是說房價漲了,它就一定有危機,房價跌了,就沒有危機,問題不是這么簡單的。
最可靠的指標是什么?是老百姓的負擔能力。
我舉個例子,各位曉得香港的房地產為什么會在1997年崩盤嗎?如果你跟媒體一樣,說是因為索羅斯狙擊香港,那我告訴你,你完全搞錯了,因為那只是表面現象。
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香港的供樓負擔水平在1997年金融海嘯之前已經很高了,在1994年、1995年的時候是90%,1995年跌到70%,然后1996年又上來了,在金融海嘯之前最高達到110%,都成了負資產了,這太可怕了,因為這是崩盤的前兆。
想想看,香港的老百姓把收入的90%、70%、110%,都拿去還房貸了,甚至都透支了,還怎么消費?老百姓沒有錢消費的結果,就是香港經濟的猛然下滑,這種狀況持續下來,香港樓市怎么可能不崩盤?索羅斯的狙擊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而且,透過中國香港的國民生產總值也可以看出來,199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經濟并不是最差的,之后香港經濟還經歷了兩次衰退,等到2003年“非典”爆發的時候,香港的旅游業和酒店業幾乎停業。
這整個過程中,樓價一直下跌,經濟萎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房地產會崩盤嗎
所有瘋長的房地產市場都會有可能崩盤!歷史告訴我們:●美國:1926年破碎,間接引發上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日本:1991年破碎,導致日本長達15年的經濟蕭條●東南亞、香港:1997年破碎,香港出現十幾萬名百萬“負翁”20世紀是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100年,房地產業的興盛無疑是刺激這100年間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然而由于各種復雜的原因,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曾出現過可怕的房地產泡沫,結果使無數投資者轉瞬間一貧如洗,從而留下一幕幕悲劇。
美國房地產泡沫:7.5萬人口的城市竟出現2.5萬名地產經紀人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出現了短暫的繁榮,建筑業日漸興盛。
在這種背景下,擁有特殊地理位置的佛羅里達州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房地產泡沫。
然而好景不長,到1926年,佛羅里達房地產泡沫迅速破碎,許多破產的企業家、銀行家或自殺、或發瘋,有的則淪為乞丐。
這跟我們的海南島不是有點相似嗎?日本房地產泡沫:東京都一地的地價超過了美國全國地價總和20世紀80年代后期,為刺激經濟的發展,日本中央銀行采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
1985年9月,美國、聯邦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五國財長簽訂了“廣場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
美元貶值后,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的房地產業,更加刺激了房價的上漲。
從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價整整漲了兩倍。
受房價驟漲的誘惑,許多日本人開始失去耐心。
他們發現炒股票和炒房地產來錢更快,于是紛紛拿出積蓄進行投機。
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產價格已飆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
當時,國土面積相當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于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
到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于美國全國的總地價。
一般工薪階層即使花費畢生儲蓄也無力在大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能買得起住宅的只有億萬富翁和極少數大公司的高管。
所有泡沫總有破滅的時候。
1991年后,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后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
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
即使到現在,日本經濟也未能徹底走出陰影。
東南亞、香港房地產泡沫:香港業主平均損失267萬港元繼日本之后,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房地產泡沫也是一次慘痛的經歷,而其中以泰國尤為突出。
20世紀80年代中期,泰國*府把房地產作為優先投資的領域,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刺激性*策,由此促生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
海灣戰爭結束后,大量開發商和投機者紛紛涌入了房地產市場,加上銀行信貸*策的放任,促成了房地產泡沫的出現。
與此同時,大量外國資本也進入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房地產市場進行投機性活動。
遺憾的是,當時這些國家沒有很好地進行調控,最終導致房地產市場供給大大超過需求,構成了巨大的泡沫。
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前的1996年,泰國的房地產業已處于全面危險的境地,房屋空置率持續升高,其中辦公樓空置率竟達50%。
隨著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房地產泡沫徹底破滅,并直接導致各國經濟嚴重衰退。
東南亞金融危機還直接導致了香港房地產泡沫的破滅。
香港的房地產熱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
當時,李嘉誠、包玉剛等商界巨子紛紛投資房地產領域,香港十大房地產公司也先后公開上市,而來自日本、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等地的資金也蜂擁而入。
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香港的房價和地價急劇上升。
到1981年,香港已成為僅次于日本的全世界房價最高的地區。
1984年—1997年,香港房價年平均增長超過20%。
中環、尖沙咀等中心區域每平方米房價高達十幾萬港元,一些黃金地段的寫字樓甚至到了每平方米近20萬港元的天價。
受房價飛漲的刺激,香港的房地產投機迅速盛行起來,出現了一大批近乎瘋狂的“炒樓族”。
就在香港的房地產泡沫達到頂峰時,東南亞金融危機降臨了。
1998年—2004年,香港樓價大幅下跌,如著名的中產階級居住社區“太古城”,樓價就從最高時的1.3萬港元每平方英尺下跌到四五千元。
據專家計算,從1997年到2002年的5年時間里,香港房地產和股市總市值共損失約8萬億港元,比同期香港的生產總值還多。
而對于普通香港市民而言,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更是不堪回首。
在這場泡沫中,香港平均每位業主損失267萬港元,有十多萬人由百萬“富翁”一夜之間變成了百萬“負翁”。
可以說,發生在上個世紀的3次房地產大泡沫,對當時和后來的世界經濟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它們給世界經濟造成了慘痛的損失,也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教訓,而這些教訓在世界各國房地產熱高燒不退的今天顯得尤為珍貴。
美國人,日本人,香港人當年都認為房價是只增不減的,買到便能賺錢。
這跟現在中國人的想法是一模一樣的。
但是歷史告訴我們,房價不是只漲不的,泡沫越大,崩盤越有可能的!
91年日本房地產崩盤,平均房價降低了多少?
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爆發的房地產泡沫破裂,是世界各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也是最深的一次房地產危機, 今天中國的房地產發展正進入瘋狂時代,十多年房價只漲不跌的規律和*府對土地希缺的勿悠,讓越來越多的人更加確信房價保值不跌的神話,然后歷史總有著驚人的相似,回顧日本房地產的崩盤始末,或許對中國房地產的未來走勢有著一些啟示。
戰后50年,日本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日本僅用幾年時間連續趕超意大利、法國、英國和德國,成為亞洲第一強國和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強國。
日本的貿易和制造業直逼美國,在電子汽車鋼鐵和造船等領域更是將美國打得毫無“招架之力”。
日本經濟實力達到美國一半,外匯儲備超過4000億美元,占世界外匯儲備的50%。
日本人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土地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土地。
彈丸島國的日本房地產總價值超過地大物博的整個美國,日本平均房地產價格是美國的100倍,東京大阪的價格是紐約、芝加哥的幾十倍。
日本人買下紐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洛克菲勒中心和美國人最驕傲的產業好萊塢影片公司。
尤其是日元大幅度升值使得日本人極其富有備感自豪,資金指處所向披靡。
伴隨“國富民強”,大量新資金沒有去處,只好集中和積聚在十分有限的土地上,造成土地和房屋的含金量越來越高,價格和泡沫與日俱增。
日本房地產發展在世界各地中有其特殊性。
日本土地狹小,人口眾多,加上經濟高度發達,房地產開發從戰后一片廢墟上建立起來。
伴隨經濟和房地產開發,土地價格尤其是主要城市的土地價格不斷上漲,高度壟斷集中,1985年東京大阪的土地價格比戰后初期猛漲了10000倍。
但是如果以為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是客觀原因造成的,是無可避免的,那是不正確的。
實際上即使是1985年泡沫已經相當嚴重,如果沒有后來5年時間中執行的一系列錯誤*策,泡沫破裂還是可以避免的。
1985年日元升值以及對升值錯誤的估計和預期,將日本直接推入泡沫破裂前的“最后瘋狂”。
在5年短暫的“輝煌和燦爛”之后,日本經濟和房地產陷入了已經長達14年的蕭條和低迷。
由此可見,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房地產泡沫以及破裂,都不能歸咎于客觀原因。
日本主要的錯誤*策是: 第一,利率太低,資金泛濫,引導失誤監管失控。
1985年9月美英德法日五國財長聚會紐約的廣場飯店,就爭執許久的日元升值達成協議。
之后一年時間里日元對美元升值一倍以上,由此對出口造成巨大沖擊。
日本*府為了刺激國內經濟,完成外向型向內需型經濟過度,連續五次降低利率放松銀根,基礎利率跌至歷史最低點,貨幣供應量連續每年超過10%,1998年超過15%,造成市場上資金極其充沛。
但是由于當時日本上下對日元升值和經濟轉型的困難認識和準備不足,大量資金并不如*府所希望的那樣流入制造業和服務業,而是流入容易吸納和“見效”的股市樓市,造成股市樓市價格雙雙飆升。
1985年以后的4年時間中,東京地區商業土地價格猛漲了2倍,大阪地區猛漲了8倍,兩地住宅價格都上漲了2倍多。
在此過程中日本*府并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引流資金和監管資金,而是聽之任之。
第二,盲目擴大信貸,濫用杠桿作用。
在資金泛濫的情況下,原本應該緊縮的信貸不僅沒有緊縮,相反進一步擴張,推波助瀾火上加油。
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日本各大銀行將房地產作為最佳貸款項目,來者不拒有求必應。
1990年危機已經一觸即發,但是銀行繼續大規模貸款。
這一年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12家日本最大銀行向房地產發放貸款總額達到50萬億日元,占貸款總額的四分之一,五年間猛增2.5倍。
尤其錯誤的是為了擴大杠桿作用增加利潤,日本銀行違反國際清算銀行的巴塞爾協議,將持股人未實現利潤當作資本金向外出借,造成流通領域里的貨幣數量進一步擴張。
1991年日本銀行總貸款額達到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90%,而美國僅為37%。
為了爭奪利潤和分享市場,日本上千家財務公司和投資公司等非銀行機構也不顧*策限制,躋身于房地產金融行業,直接或間接向房地產貸款,總額高達40萬億日元。
可以說日本金融機構是房地產泡沫的最大鼓吹者和最后支撐者,為泡沫源源不斷輸送能量直到最后一刻。
第三,投資投機成風,股市樓市連動,管理監督形同虛設。
日本和香港完全一樣,股市和樓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種情況進一步加劇了泡沫的嚴重程度。
當時日本居民從股市中賺了錢投資到樓市中去,從樓市中賺錢投資到股市中去。
無論從那一個市場賺錢都十分容易,很多人所賺之錢比一輩子工作積蓄的錢多得多。
股市樓市比翼雙飛,同創一個又一個“高度”。
1985到1988年日本GDP增長16%,土地市值和股票市值分別增長81%和177%。
1989年底日經指數達到歷史最高點近39000點,房地產價格也同創歷史最高。
這段時間里, 房價日長夜大,數月甚至數天價格又上漲了。
人們千方百計從各個地方借錢投向房地產,炒作和投機成風,很多人辭去工作專職炒樓。
人們用證券或者房產作抵押,向銀行借錢再投資房地產。
銀行則認為房地產價格繼續上漲,由此作抵押沒有風險,所以大膽放款,造成大量重復...
有沒有其他國家歷史上的房價崩盤的記錄
房價暴跌,不光在我們中國存在,在國際上也是比比皆是,舉例如下: 一、美國房地產泡沫:7.5萬人口的城市竟出現2.5萬名地產經紀人; 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出現了短暫的繁榮,建筑業日漸興盛。
在這種背景下,擁有特殊地理位置的佛羅里達州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房地產泡沫。
佛羅里達州位于美國東南端,地理位置優越,冬季氣候溫暖而濕潤。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這里迅速成為普通百姓的冬日度假勝地。
由于佛羅里達的地價一直遠低于美國其他州,因此該州成為了理想的投資地。
許多美國人來到這里,迫不及待地購買房地產。
隨著需求的增加,佛羅里達的土地價格開始逐漸升值。
尤其在1923年—1926年間,佛羅里達的地價出現了驚人的升幅。
例如棕櫚海灘上的一塊土地,1923年值80萬美元,1924年達150萬美元,1925年則高達400萬美元。
一股炒賣房地產的狂潮越來越洶涌澎湃。
據統計,到1925年,邁阿密市居然出現了2000多家地產公司,當時該市僅有7.5萬人口,其中竟有2.5萬名地產經紀人,平均每三位居民就有一位專做地產買賣。
當時,地價每上升10%,炒家的利潤幾乎就會翻一倍。
在那幾年,人們的口頭禪就是“今天不買,明天就買不到了”!在這種狂潮的催動下,一向保守冷靜的銀行界也紛紛加入炒房者行列。
然而好景不長,到1926年,佛羅里達房地產泡沫迅速破碎,許多破產的企業家、銀行家或自殺、或發瘋,有的則淪為乞丐。
據說美國商界大名鼎鼎的“麥當勞教父”雷·克洛克,當年也因此一貧如洗,此后被迫做了17年的紙杯推銷員。
緊接著,這場泡沫又激化了美國的經濟危機,結果引發了華爾街股市的崩潰,最終導致了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危機。
二、日本房地產泡沫:東京都一地的地價超過了美國全國地價總和 20世紀30年代以后的60年間,世界房地產領域基本上沒有出現大的波瀾,但進入90年代后,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再度震驚了世界。
20世紀80年代后期,為刺激經濟的發展,日本中央銀行采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
1985年9月,美國、聯邦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五國財長簽訂了“廣場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
美元貶值后,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的房地產業,更加刺激了房價的上漲。
從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價整整漲了兩倍。
受房價驟漲的誘惑,許多日本人開始失去耐心。
他們發現炒股票和炒房地產來錢更快,于是紛紛拿出積蓄進行投機。
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產價格已飆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
當時,國土面積相當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于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
到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于美國全國的總地價。
一般工薪階層即使花費畢生儲蓄也無力在大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能買得起住宅的只有億萬富翁和極少數大公司的高管。
所有泡沫總有破滅的時候。
1991年后,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后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
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從后果上看,20世紀90年代破滅的日本房地產泡沫是歷史上影響時間最長的一次。
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財*危機。
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
即使到現在,日本經濟也未能徹底走出陰影。
無怪乎人們常稱這次房地產泡沫是“二戰后日本的又一次戰敗”,把20世紀90年代視為日本“失去的十年”。
三、東南亞、香港房地產泡沫:香港業主平均損失267萬港元 繼日本之后,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房地產泡沫也是一次慘痛的經歷,而其中以泰國尤為突出。
20世紀80年代中期,泰國*府把房地產作為優先投資的領域,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刺激性*策,由此促生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
海灣戰爭結束后,大量開發商和投機者紛紛涌入了房地產市場,加上銀行信貸*策的放任,促成了房地產泡沫的出現。
與此同時,大量外國資本也進入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房地產市場進行投機性活動。
遺憾的是,當時這些國家沒有很好地進行調控,最終導致房地產市場供給大大超過需求,構成了巨大的泡沫。
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前的1996年,泰國的房地產業已處于全面危險的境地,房屋空置率持續升高,其中辦公樓空置率竟達50%。
隨著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房地產泡沫徹底破滅,并直接導致各國經濟嚴重衰退。
東南亞金融危機還直接導致了香港房地產泡沫的破滅。
香港的房地產熱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
當時,李嘉誠、包玉剛等商界巨子紛紛投資房地產領域,香港十大房地產公司也先后公開上市,而來自日本、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等地的資金也蜂擁而入。
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香港的房價和地價急劇上升。
到1981年,香港已成為僅次于日本的全世界房價最高的地區。
1984年—1997年,香港房價年平均增長超過20%。
中環、尖沙咀等中心區域每平方米房價高達十幾萬港元,一些黃金地段的寫字樓甚至到了每平方米近20萬港元的...
目前的房價泡沫化嚴重嗎??
看過一篇文章是香港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對目前房市所做的評價: "中國99%的白領以及他們的家庭即將面臨破產。
而且是必然破產!無路可逃!這件事可能是發生在未來2-10年。
你可以盡量去懷疑這個數字。
但它必然發生,絕非危言聳聽。
" 就如我預言中國國營企業職工必然失業一樣,在當時來說沒人信。
但確實會發生。
因為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其必然以不斷的以通貨膨脹和改革手段來換取經濟的發展。
而每一次改革所帶來的陣痛都是由百姓來承擔的。
無論是上山下鄉時迷茫的知青們還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大量國企紛紛倒閉時大量下崗職工。
如果他們能有一定的前瞻性的話,那么我想他們也許會為自己留一點后路。
但是由于過分相信文件以及過分相信生活不會突變,所以才導致了他們的人生悲劇。
?? 有人說*府不會坐視不理白領破產,其實*府當然不愿意。
可有的事情……怎么說呢。
想想當年的下崗職工吧。
引起了那么大的社會震動。
又能怎樣呢?今天的白領明天破產的時候也那樣而已。
?? 而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快速騰飛。
但舊的體制并沒有完全更改。
各種重要行業依然施行的是*府壟斷機制在運轉。
如:銀行,金融,冶金,能源,信息,運輸,醫療,教育,土地。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不可能對這些東西進行全方面的改革開放。
但到了今天,壟斷經營所帶來的矛盾日益突出。
?? 首當其沖的就是房地產。
由于我國的法制不健全,尤其是金融以及改革領域里出現了各種失誤導致房地產節節攀升。
隨著房地產的增加以及外來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所以城市新民工也就是所謂的"白領"收入表面上也在提升,以北京為例3000-15000元人民幣的月薪處處可見。
但這一部分收入主要用于支付租房或還貸。
?? 為了深入地了解為什么99%的白領家庭會破產,我們就必須先了解房價為什么會這么高?高在哪里?資金是運轉的?(這里的白領指買房或者準備買房族。
)以及發展趨勢帶來的相關效應。
本文會分三個階段向你闡述。
?? 1:導致房價爆漲的第一個因素:銀行競爭下的貸款開放。
?? 其實房價的爆漲的因素主要是因為百姓在替*府所犯下的錯誤買單。
比如以前一個開發商通過某銀行貸款了1000萬開發了一個房子。
如果還不起那他就倒霉了,因為所有的銀行都是一個體系,你欠了錢沒還就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
但是中國在銀行改革的基礎上開了一條口子,為了各銀行之間的競爭所以把工行,農行,建設銀行等等全部獨立運營。
這本來是好事。
但問題是這些銀行都不是私有的,而是國家的。
我們不難想象。
當一個開發商從工行貸款1000萬的后果。
他只需要用500萬來開發房子,然后把售價提升,再把這個開發中的房子按他的售價標準抵押從農行再貸款2000萬,然后再用這 2000萬中的1000萬開發一套售價更高的房子來找建設銀行抵押貸款4000萬。
就是這樣一個滾雪球的瘋狂貸款模式。
?? 房子賣不賣得出去不重要,關鍵是房價要高,不得降價。
反正銀行的錢不是私人的,所以稍微疏通一下行長加之又有"合法的"高零售價的樓盤做抵押所以自然就越來越好從銀行貸款。
?? 那么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房子價格只攀不跌!因為不能跌!一跌銀行貸出去的款就再也回不來了。
這可是*府的銀行,*府的錢!所以為了堵住這個資金黑洞一些被收買的專家、媒介便開始瘋狂制造輿論用各種輿論手段威逼利誘人買房子。
?? 比如土地資源嚴重緊張,再不買房將來就只能住在郊區呀之類的。
導致人們不得不去買房。
其實住不了市中心這種情況這根本不可能發生,城市居民是一個新老替換的過程,要上班的住城里,老人退休喜歡住郊區。
只要人口不爆炸就不會出現上班族住不了市中心的情況。
雖然這些輿論造成了很多人買房子,但是僅僅是這樣,房價還沒有高到現在這樣的離譜。
緊接著*府又犯了第二個錯誤。
?? 2:導致房價爆漲的第二個錯誤:中國特色的按揭。
?? 按揭本來是一種西方很流行的制度,也很合適。
但這個制度一旦運用到中國就有點問題了。
因為從大的體制上來說。
所有銀行都是國家的,而不是私人的。
所以貸款這個關口就不可能控制得住。
只要文件上說得過去,人們就能貸到款。
?? 為了早日緩解第一個錯誤所帶來的資金黑洞。
*府開始實行個人按揭制度來售房。
還經常舉什么美國來太太和中國老太太的例子來誘惑人們去按揭。
確實有人按揭了,而且是瘋狂的按揭。
只要和銀行有點"路子"的人。
他們先按揭一套80萬的房子,自己出10萬首付然后再從銀行貸出70萬。
之后再把這個房子抬高價格到180萬出售。
這個時候他們的親戚或者老爸老媽再去買下,也用按揭的方式自己出首付30萬再從銀行貸出150萬。
然后就不管了。
他們不還貸款怎么辦?銀行愛收不收。
反正根據合同我還不上錢你可以收走房子,我們兩不相欠。
?? 所以轉了一圈,抬高了幾倍價格的房子又回到了*府回到了銀行手里。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很多新樓盤剛開始修就被"炒房團"買走了。
他們炒的不是賭房子會升值。
而是拿了房子去收拾銀行。
?? 銀行拿到這個房子怎么辦?更不敢降價了。
只好再加點價接著賣。
所以普通老百姓現在根本別想買到...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香港房價崩盤一年跌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