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五首,分列如下。
江城子1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譯文:我雖年老卻興起少年打獵的熱狂,左手牽著犬黃,右手舉起鷹蒼。
戴上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領隨從千騎席卷平展的山岡。
為了報答全城的人跟隨我出獵的盛意,看我親自射殺猛虎猶如昔日的孫權。
我雖沉醉但胸懷開闊膽略興張,鬢邊白發有如微霜,這又有何妨!什么時候派遣人拿著符節去邊地云中,像漢文帝派遣馮唐。
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朝著西北瞄望,奮勇射殺敵人天狼
寫作背景及解釋:這首詞是蘇軾豪放詞中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冬,當時蘇軾知密州。
蘇軾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響,歷來勤*愛民,每至一處,都頗有*績,為百姓所擁戴。
密州時期,他的生活依舊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積既久,噴發愈烈,遇事而作,如挾海上風濤之氣。
這首詞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籠罩全篇,藉以抒寫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氣。
“狂”雖是聊發,卻緣自真實。
上闋寫出獵的壯闊場面,豪興勃發,氣勢恢宏,表現出作者壯志躊躇的英雄氣概。
下闋承前進一步寫“老夫”的“狂”態。
出獵之際,痛痛快快喝了一頓酒,意興正濃,膽氣更壯,盡管“老夫”老矣,鬢發斑白,又有什么關系!以“老”襯“狂”,更表現出作者壯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遼和西夏。
作者以形象的描畫,表達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下闋借出獵表達了自己強國抗敵的*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這首詞感情縱橫奔放,令人“覺天風海雨逼人”。
從藝術表現力上說,詞中一連串表現動態的詞,如發、牽、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動形象。
全詞表現了作者的胸襟見識,情感興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態橫生,“狂”態畢露;雖不乏慷慨激憤之情,但氣象恢弘,一反詞作柔弱的格調,“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滿陽剛之美,成為歷久彌珍的名篇。
江城子2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譯文:兩人一生一死,隔絕十年,音訊渺茫。
不思念吧,但本來難忘。
妻子的孤墳遠在千里,沒有地方與她交談凄涼的景況。
即使相逢也料想不會認識,因為我四處奔波,灰塵滿面,鬢發如霜。
晚上忽然在隱約的夢境中回到了家鄉,只見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妝。
兩人互相望著,沒有言語,只有淚千行。
料想年年斷腸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著長著小松樹的墳山。
背景及解釋:這是一首悼亡詞。
作者結合自己十年來*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無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對亡妻永難忘懷的真摯情感和深沉的憶念。
作者寫此詞時正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開封。
到此時(熙寧八年)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本篇在藝術上值得注意的特點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摯。
由于作者對亡妻懷有極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對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還幻想在夢中相逢。
并且通過夢境(或與夢境相關的部分)來酣暢淋漓地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既無避忌,又不隱晦。
“不思量,自難忘”,“無處話凄涼”,“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與吐屬自然這樣的特點。
另一特點是想象豐富、構思精巧。
作者從漫長的時間與廣闊的空間之中來馳騁自己的想象,并把過去,眼前,夢境與未來融為統一的藝術整體,緊緊圍繞“思量”、“難忘”四字展開描寫。
全詞組織嚴密,一氣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瀾起伏。
江城子3
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鳳凰山上雨初晴。
水風清,晚霞明。
一朵芙蓉,開過尚盈盈。
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
苦含情,遣誰聽?
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
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背景及解釋:此詞為蘇軾于熙寧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與當時已八十余歲的有名詞人張先(990-1078)同游西湖時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緊扣“聞彈箏”這一詞題,從多方面描寫彈箏者的美麗與音樂的動人。
詞中將彈箏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麗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與景色相映成趣,音樂與山水相得益彰,在對人物的描寫上,作者運用了比喻和襯托的手法。
江城子4
孤山竹閣送述古
翠娥羞黛怯人看。
掩霜紈,淚偷彈。
且盡一尊,收淚聽陽關。
漫道帝城天樣遠,天易見,見君難。
畫堂新構近孤山。
曲闌干,為誰安?
飛絮落花,春色屬明年。
欲棹小舟尋舊事,無處問,水連天。
背景及解釋:這首詞作于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是蘇軾早期送別詞中的佳作。
詞中傳神地描摹歌妓的口氣,代她向即將由杭州調知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的僚友陳襄(字述古)表示惜別之意。
此詞風格柔婉卻又哀而不傷,艷而不俗。
作者對于歌妓的情態和心理描摹得細致入微,栩栩如生,讀來令人感嘆不已。
上片描述歌妓餞別時的情景,下片模寫歌妓的相思之情。
此詞上片寫人,下片寫景,兩片之間看似無甚聯系,其實上片由人及情,下片借景寓情,人與景都服從于離愁、別情的抒發,語似脫而意實聯。
從風格上看,此詞近于婉約,感情細膩,但“天易見,見君難”、“無處問,水連天”等句,于委婉中仍透粗獷。
江城子5
別徐州
天涯流落思無窮。
既相逢,卻匆匆。
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
為問東風余如許?春縱在,與誰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歸鴻,去吳中。
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
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譯:流落在滾滾紅塵中,人在天涯,思緒無窮!已經相逢了。
在一起時候的歡樂卻是那么短暫。
在我臨行之時,握著佳人纖細的玉手,欲語還休,只得流淚對著漫天飄零的落花。
想要問溫暖的東風還留下多少?春天縱使還在,與誰共賞呢?
隋堤在陽春三月里的時候,水面上波光粼粼。
我卻要在此時和向北歸家的鴻鵠背道而馳遠去南方的吳中,回頭遠望這第二故鄉般的徐州,我的心,心潮澎湃。
清澈的泗水和徐州的淮河相通著,我想要把相思離別的眼淚寄給徐州,卻是流不到楚江的東面啊!
背景及解釋:此詞作于公元1079年暮春(史料記載為元豐二年三月)蘇軾由徐州調知湖州途中。
詞中化用李商隱《無題》詩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句意,將積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發了作者對徐州風物人情無限留戀之情,并在離愁別緒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別恨是全詞主旨,上片寫別時情景,下片想象別后境況。
此詞寫別恨,采用了化虛為實的藝術手法。
作者由分別之地彭城,想到去途中沿泗入淮,向吳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別時之“和淚”,想到別后的“寄淚”。
這樣,離愁別緒更顯深沉、哀婉。
結句“流不到,楚江東”,別淚千點因春水溶溶而愈見浩蕩,猶如一聲綿長的浩嘆,久遠地回響在讀者的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