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傳說中貂蟬原名任紅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認為呂布部將秦宜祿前妻杜氏(杜秀娘)即是貂蟬。
她為了報答義父王允的養育之恩而甘愿獻身完成連環計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關于貂蟬的出身,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其人本姓霍,無名,山西忻州人,與名將關羽為同鄉。
自幼人才出眾,聰敏過人,因而被選入漢宮,任管理宮中頭飾、冠冕的女官,故稱‘貂蟬’(官名)。
京劇《鳳儀亭》說東漢末年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余,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云中。
因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留為歌女。
中國古典“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形象,始見于《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等小說演義。
登場于《三國演義》第8、9、19回。
因陜北諺謠曰: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所以很多人認同貂蟬是陜西米脂人這一說法。
貂蟬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在月下焚香禱告上天,愿為主人擔憂。
恰巧為王允瞧見。
于是,王允便將貂蟬收為義女,定下連環美人計,離間董卓與養子呂布的關系。
王允先把貂蟬暗地里許配給呂布為妻,再明著把貂蟬獻給董卓做妾。
貂蟬嫁給董卓之后對呂布曖昧送情,周旋于父子二人之間。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妾之后,心懷不滿。
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望貂蟬,貂蟬和呂布相約來到鳳儀亭相會。
貂蟬假意對呂布哭訴被董卓霸占之苦,呂布憤怒。
正巧被董卓回府撞見,發怒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從而留下一個“呂布戲貂蟬”的千古傳說。
在《三國演義》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中,呂布將要敗亡之前,貂蟬有過短暫的出場,勸誡呂布“將*與妾作主,勿輕身自出”。
呂布放棄了陳宮的妙計,被擒身亡。
呂布死后,羅貫中沒有再向讀者介紹貂蟬此后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