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414—466),字明遠,南朝宋北東海郡(治今漣水縣境)人。
出身寒庶,曾從事農耕,自稱“負鍤下農”。
他自小便有文學才情,因獻詩給臨川王劉義慶,得到賞識,擢為國侍郎。
以后曾做過秣陵令、永嘉令。
鮑照工于詩,尤長于樂府,為“元嘉三大家”之一。
他的詩歌獨具特點,感情奔放,語言質樸,但又講究煉字煉句,音節抑揚頓挫,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擬行路難》十八首,是他詩歌的代表作。
沈德潛在《古詩源》中稱贊他的詩“開世人之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
杜甫曾有“俊逸鮑參*”的詩句,透出他對鮑照詩歌的推崇。
特別是七言歌行,經鮑照的革新改造和藝術實踐,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對后來七言體詩歌的日益繁榮產生了很大影響。
他所作的文、賦,如《蕪城賦》、《登大雷岸與妹書》等皆為名篇。
有《鮑參*集》十卷傳世。
石壽棠,字帶南,清代安東縣(今漣水縣)人。
道光二十九年(1849)舉人,為淮北名孝廉。
為人清廉耿直,與世無爭,常以閉門用文自娛。
石家七代業醫。
石壽棠幼年讀書時,家長就開始用醫家所必備的常識作為教學內容之一。
他“朝而儒,夕而醫,歷數十寒暑如一日”,雖然中舉,亦未曾廢止。
故“才識既高,學術并茂”。
他有感于當時醫學界“言其當然,而不識其所以然”、“昧于其原,而僅逐其末”的狀況,著《醫原》一書,欲“因病之原,探醫之原,并探原中之原”。
《醫原》凡二十論,分上、下兩卷。
上卷論述了疾病的生理病理及四診等問題,下卷分別論述了內傷、燥、濕等問題。
全書將“歧伯之奧旨,仲景之秘思、中法西法之妙用,一以貫之”,引文廣博,深入淺出,見解獨到,多發古人所未發,對后世醫學有很大影響。
魯一同(1805-1863),字蘭岑,一字通甫,山陽(今淮安市)籍,世居安東(今漣水縣),成年時曾移居清河(今淮陰市)。
父親魯長泰,字特山,郡庠生,以書畫有名于世。
擅畫烏,尤以畫雞見長,世稱“魯雞”。
一同生而穎悟,六歲通古音,能詩善對。
還工詩善畫。
建寧張際亮在道光時以詩名聞全國,號稱“小太白”,讀一同古歌行,自以為不及。
清末目空一代的李慈銘稱贊說:“通甫詩氣象雄闊,浩蕩之勢,獨往獨來,傳之將來,足當詩史。
”著名學者錢仲聯也贊一同鴉片戰爭時期的《三公篇》、《有感》、《重有感》等愛國詩篇“魄力沉雄、蒼涼盤優”,“嗣響杜陵”,“在道光年代,他是江蘇詩壇杰出的一人”。
著有《通甫類稿》、《通甫詩存》、《白耷山人年譜》、《邳州志》、《清河縣志》等10余種及《雞》、《梅》等畫傳世。
婁道者(960-1022)名守堅,自號道者。
宋建隆元年(960)生于漣水*丁湖口。
幼隨父兄業漁,后被送城西承天寺為僧,通醫。
祥符三年(1010)五月皇太子生,晝夜啼,詔天下能止啼者進宮診治,婁道者應詔,治好太子夜啼,真宗帝大喜,賜號“證因大師”,住持承天寺。
乾興元年(1022)涅盤,鄉人將其衣物葬于淮河赤岸,名“臥佛崗”,又在寺內建小塔,將舍利藏于塔下,天圣八年(1030)仁宗帝賜名“妙通”,改承天寺為“能仁教寺”,婁道者死后,有關他的神話傳說很多,一直在縣內流傳。
米芾字元章,襄陽人,宋代著名書畫家。
紹圣年間知漣水*。
博古好學,工詩文,尤精翰墨,自成一家。
酷愛石,遇奇石即拜,人稱“米癲”。
守漣兩年,多惠*,任歸滿,囊橐肅然。
且滌墨筆于池,以示清白,后人稱此池為“米公滌墨池”,在池畔建“米公亭”,以示懷念。
安孝字其止,名安東縣人,歲貢生,歷任湖州、虹縣、廣德州、永州教諭及晉王府紀善,后辭官回家,卒年72歲。
著有《孝行》、《善行》、《拯溺》、《救焚》、《圣諭訓士解》、《守令芳績》、《三戒臆說》、《尚行編》、《攻玉鎖言》、《太極纂要》、《治事發明》、《明倫教略》等書。
周一清字維先,明安東縣人。
初隨山東茅道士學驅邪術、求雨術,后從道教教主張真人處學得正一法。
張真人將他帶到北京,考中正一左贊教。
卒年70歲,葬于安東城北,其墓現尚存。
對于他,縣內有很多神話傳說。
孫愨字澹庵,清安東縣人,少有“神童”稱號,縣諸生。
他博覽群書,努力鉆研經世致用的學問,老師、宿儒都很器重他。
平時慷慨好義,樂于為民辦事。
曾選州司馬不就,寓京師十年,淡然名利,若在僻野。
晚年歸來,河督靳輔要他修建茆良口閘和中河堤工程,他都承辦,要他做官,卻推辭不受。
陳書同(1909-1969),字一通,漣水縣大東鎮陳大莊人。
民國17年(1928)秋,進漣水縣立初級中學讀書,經同學吳長來介紹加入了中國**,并擔任漣城區工作委員會委員。
陳書同回漣水后,任中共程集區區委委員,參與領導了漣水“八·一”暴動及大程集暴動。
暴動失敗后,調任淮安城區區委書記。
民國20年(1931)春調任共青團淮陰縣委書記。
秋,調任中共漣水西區區委書記、縣委巡視員、東北區區委書記等職,民國21年夏調任中共泅陽縣委書記。
民國23年春被調到漣準邊境工作,因處境惡劣,以響水鹽灘小學炊事員身份作掩護。
民國29年8月八路*主力來漣,八團上升為主力,陳任作戰參謀。
民國31年1月調任漣水縣民兵總隊長,不久兼任獨立團團長。
民國32年9月到華中*校學習,參加整風,經華中工委決定恢復了他民國28年以前的*籍。
民國33年7月任淮陰縣縣長兼警衛團團長。
民國34年5月至36年12月,先后任中共淮陰縣委副書記、書記等職。
民國37年1月調任中共蘇北第六行*區委委員、城工部長和社會部長。
民國38年調任鹽城行署專員。
1952年6月任中共鹽城地委書記。
1954年秋任中共江蘇省委經委副主任、計委副主任。
1955年9月任中共江蘇省委財*貿易工作部部長。
1956年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江蘇省人民*府副省長。
1963年因腦瘤住進北京協和醫院手術治療。
吳強(1910-1990),原名汪大同,曾名汪藻香,漣水縣高溝鎮人。
出身于貧苦家庭,其父為槽坊職員,靠林水車薪養家活口。
吳強自小讀書刻苦,成績優良。
民國23年(1934)秋,吳強考入江蘇省教育學院,讀民眾教育系,醉心的卻是文學創作。
民國24年9月在陳望道主編的《太白》雜志上發表了處女作短篇小說《電報桿》,同年以《苦臉》獲得上海《大晚報》短篇小說征文獎。
民國24年(1935)冬,吳強因參加支持“一二九”學生運動的示威游行,又被學校開除。
民國25年初轉入河南大學。
為解決學費和生活,先后兼任過小學校長和《河南晚報》副刊編輯職務。
這時他開始用吳薔、葉如桐等筆名在上海《大公報》、《文藝報》、《國聞周報》和《河南民國日報》副刊上發表一些評論、散文和短篇小說。
先后創作獨幕劇《一條戰線》、《激變》、《皖南一家》及二幕劇《繁昌之戰》、《丁贊亭》等,還與他人合作在《解放日報》而發表短篇小說《三戰三捷》。
1953~1954年,他連續寫了兩篇中篇小說《他高高舉起雪亮的小馬槍》和《養馬的人》。
1957年4月完成長篇小說《紅日》,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這是他的代表作和成名作,在中國當代*事文學創作中產生重大影響。
1966年“**”前,他還出版了評論集《文藝生活》,小說、散文集《心潮集》,并完成了長篇小說《堡壘》上部,因底稿在“**”中被抄繳,未能及時問世。
“**”中,吳強遭到誣陷和迫害,被隔離審查、監禁長達10年之久。
“**”結束后,他的錯案得到糾正,重新走上工作崗位。
他不計個人恩怨,積極投身文聯、作協的恢復工作,先后出任上海市文聯*組副書記、副主席、上海市作協副主席等職。
1978年,他將被抄繳的《堡壘》上部原稿找回,補寫了散失部分,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后來又陸續出版了《吳強近作》、《咆哮的煙蒂港》、《靈魂的搏斗》三個集子,還發表了《海螺與薔薇》、《上山》、《籃子掛在樹上》三部中篇小說。
仇拔(1913-1988),字瑞平,漣水縣高溝鎮人。
曾擔任江蘇省文史館館員,淮陰市書法協會名譽主席,在淮陰市書畫藝術界享有盛名。
1988年10月14日病故。
仇拔幼時隨胞兄漢瑾學書畫,后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從仙游畫派著名畫師黃義先生習
畫古代人物,深得黃氏繪畫藝術之精髓。
其書法初臨顏、柳,再研漢碑,旁及懷素、何子貞、鄧石
加諸家,尤善掌巢書。
民國30年(1941)后,曾與花鳥畫家王小古在蘇魯等地舉辦書畫聯展,頗
擅時譽。
建國后,曾先后用棉絮蘸黑寫下“灌云大會堂”、“五圖河閘”等數米見方的大字。
其書
豐腴敦厚,氣度恢宏,深受人們喜愛。
欣拔在藝術實踐中,勇于探索,力倡“心悟”,大膽創新。
他博采眾家之長加以熔鑄,形成自
己獨特的風格。
他的書法被淮陰地區書法界雅稱為“仇體”,漣、沐、灌等地不少書法愛好者,競
相模仿。
他的人物畫,線條流暢灑脫,著墨用彩濃淡得直,并非常注重人物神態的刻劃,使人物
形神兼備,顯示出豐富的內心世界。
花鳥、山水畫也時有妙品。
代表作有《鐘道打鬼》、《太白醉
酒》、《八仙過海》、《陶潛賞菊》、《東坡玩硯》等,均為省、市文化單位所珍藏。
在仇拔的影響下,他家成了書畫世家。
其子仇德培工書善畫,書畫作品多次在省、市展出。
孫仇寅,1985年獲中國鋼筆書法特等獎,現任福建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
萬金培(1910-1981),漣水縣大東鎮人。
民國14年(1925)考入江蘇省立第九師范學校,民國16年轉入漣水縣立師范學校。
冬,參加**。
民國17年2月任中共漣水縣委委員。
3月,和吳長來、嵇蔭根等成立漣水師范*支部,任書記,同時兼任中共漣水城區區委書記。
該月下旬,共青團漣水縣委員會成立,任書記。
民國19年夏調任中共江蘇省委巡視員,同時兼任淮鹽地區土地革命行動委員會書記。
民國31年7月重新加入中國**。
民國34年8月調任蘇北行署第二廳副廳長。
民國35年1月調任蘇皖邊區第五專署專員,11月調任華中五地委書記。
民國37年4月調任中共江淮區委財委書記。
民國38年4月調任南京*管會經濟部副部長,兼任建設、財*、工業等局局長。
1950年11月萬金培被任命為國家治淮委員會財務部部長。
1953年4月改任安徽省人民委員會財委副主任,后又任財辦主任、省人委副秘書長、第四辦公室主任。
1958年11月調任淮南礦務局副主任、經費管理處、財務處副處長。
1962年8月復任安徽省人委副秘書長。
1964年1月調任安徽省財辦副主任。
“**”中遭迫害,受批斗。
1978年后擔任安徽省財貿辦公室顧問、省會計學會顧問等職。
1981年1月11日在合肥逝世。
鄭兆財,1922年出生于漣水縣岔廟鄉百子村,現任香港巴黎毛冷百貨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淮陰市*協委員、鄭梁梅學校榮譽校長。
自1992年起捐巨資興建漣水中學科技樓、鄭梁梅小學、初中、高中、資助家鄉教育事業。
蔣志平,1914年出生于漣水縣小李集鄉,*東南技術學院(原東南工專)創辦人、董事長、德育技術學院(德育護專)董事長。
1989年回鄉興辦了蔣莊中學和小學,1998年在縣城興辦了南門小學和縣少年宮,1999年投巨資籌建了民辦炎黃大學。
嚴中平(1909-1991),漣水縣徐集鄉季庵村人。
民國20年(1931)南京中學高中畢業。
是
年,加入中國**,次年與*失去聯系。
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顧問等職。
1953年在北京加入民主同盟。
1958年起任第三、四、五屆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4年任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0年起任第五、六屆全國*協委員及全國*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經濟組副組長。
他還擔任全國經濟學團體聯合會顧問、中國歷史學會理事、中國經濟史學會會長等職。
嚴中平以畢生精力從事中國經濟史學研究工作,著有《中國棉紡織史稿》、《清代云南銅*考》、《科學研究方法十講》、《老殖民主義史話》等專著多種,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1840~1894)》,并發表《英國資產階級紡織利益集團與兩次鴉片戰爭史料》、《英國鴉片販子策劃鴉片戰爭的幕后活動》等多篇研究論文。
他是新中國經濟史學的奠基人之一,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史學家。
羅河酷愛科學。
在唐山工學院學習時,對初等數學的幾何解法和各種幾何問題的解析、解法就產生濃厚興趣,經研究、積累,寫成《有法多邊形之三角的解法》、《三角形幾何學之一問題》、《一次聯立方程圖解法》等論文,發表在當時《科學》雜志上。
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他的《一次聯立方程的幾何、數學小叢書》。
當時研究的課題雖屬初等數學范疇,但其思路新穎,解法奇妙,填補了初等數學長期存在的空白。
羅河是國內外最早提出用解析方法處理航測問題的學者之一。
1950年他在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年刊上發表了《航空測量的數學分析)}論文,闡述了一種以空間幾何的方向余弦原理為基礎的航空攝影測量解析方法。
此后十多年,他繼續探索,于1956年、1957年、1958年、1964年先后在《土木工程學報》、《測量與制圖學報》、《測繪學報》上發表了《航空測量的解析制圖法》、《空中測量的一般解析法》和《以射線均為根據的解析空中三角測量》三篇著名論文,全面系統地闡明了以射線角為基本要素的解析空中三角測量的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并提出了各種可能的實施方案。
當時,被科技界譽為“自成體系,獨樹一幟”的學者專家。
1976年后他又開始了因“**”中斷十年的科研工作,曾先后在《鐵路航測》、《測繪學報》上發表了《由互不相關獨立模型構成區域地形》、《以射線角為根據的三連象片獨立模型法區域網平差》等研究論文。
羅河是我國研究圖學原理的著名學者。
民國37年(1948)曾在美國富蘭克林學院學報上發表《實驗數據作共線圖》的論文。
1953年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出版了他的專著《圖算原理》。
1954年在《數學通報)}上發表了《算式根值的簡易逼近法》和{一個多元函數插值公式》等論文,闡述了共線圖解計算方法的理論,為我國圖學學科的奠基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