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8年畢業的時候,學校旁邊的永泰小區(在海淀區清河)聽同學說是2100元一平米。當時商品房很少,并且貸款條件十分苛刻。一般都是家里有房子拆遷才能買房。
1999年我在中關村三橋(北四環上的一個橋)那里工作,水清木華園小區正在建設,開盤預售價格是4900元起。
1998年樓市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最近網絡熱點估計就是曬18歲的照片了,最后一批90后隨著2018年的到來也開始進入成年人的行列了。在感嘆歲月催人老的同時,也讓我們來看看當年樓市是何等景象。是否也如年輪一樣,嘆息時間的造化弄人。

有人說98年是中國樓市的分水嶺,連續兩年的北戴河會議醞釀之后,當年7月3日,**頒發《**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核心內容就是從當年下半年開始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實行貨幣化。繼而從1999年開始,中央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制度。在中國持續多年的分房制度算是戛然而止,象征著中國樓市的另一番景象開始呈現。
我們先來看看98年之前中國樓市的情況:從87年有官方統計房價數據開始,全國房價都維持在比較低的水平。一直到1992年,房價維持在單價千元以下,但每年的漲幅還行。國家統計局2013年公布的《1987年以來的國內商品房平均價格及上漲情況概覽》顯示,1987年全國商品房平均單價408元/平方米,到1992年之前基本維持在每年上漲100元上下的節奏。但93年由于海南房地產的開發熱,導致了房價的快速上漲,而在持續一年后隨著海南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房價的上漲又回到正常水平。隨著全國推廣住房公積金制度,以及1995年工商銀行推出第一個商品房貸款,從1995年開始,全國平均房價以每年約200元/平方米的漲幅向上,直至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可以說,98年之前房價還處于可接受范圍之內的。畢竟還有分房和可觀的住房補貼制度。
在給大家看一個實例:查閱相關資料可知,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北京的平均房價是1750元/,平均工資:221元/月,房價工資比為:7.91。買一套100平米的房子,需要不吃不喝65年才行,而且當年還沒有公積金貸款制度,買房只能全款。有很多人說,當年是福利分房的,但是那只是給國有企業單位的所在企業職工福利。對于新進入如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的普通人自然是享受不到這樣的福利的,所以還是得按商品房價格全款購買中意的房產。
然而從98年房改開始,中國的樓市可謂是進入了一輪大暴漲時代。就來北京來說,當年亞運村幾千塊錢一平米的房子,現在已經是將近十萬了,差不多翻了十倍。十倍的漲幅,比任何投資收益都高,而且是只漲不跌的商品,沒有任何風險。即使是遇到了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中國的樓市依然堅挺。
98年我們算是回不去了,再怎么看當年的房價,我們也只有感嘆的氣息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北京1998年時的房價大概是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