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家買不起房是因為房價太貴還是工資太低
前面我們一直有提到關于中國房價高居不下的情況,今天我們來說說導致我們買不起房子的原因,是因為房價太貴還是因為我們的工資太低?很多人說主要看一國或一地的平均房價收入比就行。如果房價收入比不高你買不起房子,就是你工資太低,反之就是房價過高。
房價收入比,是指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所謂房價收入比,是指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以廣州為例:2016年一套南沙普通兩居室新房80平米,按瘋狂漲價后單價25000元計算,平均200萬左右;若以工作五年的中產階級家庭為單位買房,假設夫婦月工資為2000元,則家庭月收入達到4000元,年收入為4.8萬元。這樣房價收入比則為40,嚴重偏離合理的房價收入比。一般認為,合理的房價收入比的取值范圍為4-6,若計算出的房價收入比高于這一范圍,則認為其房價偏高,房地產可能存在泡沫,高出越多,則存在泡沫的可能性越大,泡沫也就越大。
那么,為什么買不起房子?
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催生高房價。
“土地財*”是為一些經濟學家和業內人士最為詬病的詞匯,它被認為房價升高且居高不下而導致房地產泡沫的罪魁禍首,被看作是地方*府急功近利、*績導向甚至官員腐敗的代名詞。地方*府依靠出讓土地的使用權的收入來維持地方財*支出,中國的“土地財*”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創造財*收入,也就是說通過賣地的土地出讓金來滿足財*需求,因此,在經營土地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土地財*在地方*府的財*收入所占的比例過大,推高了地價并造出了一個個地王,同時又反作用房價,形成新的房地產泡沫。同時,土地財*使地方*府的收入過分依賴房地產開發商,開發商處于天然壟斷地位。
中國收入分配差距太大。
一線城市中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和中低收入者資產都偏低,因此很難買起城市的房產。很多外來務工人員都涌入一線城市,由于大城市有極大的集聚效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來到大城市之后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但在這種情況下,大量的人口涌入會導致城市產業結構的不合理,造成了就業難,難就業的困境,往往這種情況下,*府就會出臺相關*策限制人口流動,加上地方稅收大頭是增值和土地出讓金,再加上戶籍制度,所以,很多外來務工人員不會得到太多住房補貼。由于地租也決定著房價的高低,種種原因導致了房價偏離了本來的地租,對于外來務工人員和中低收入者的購買力就大大的打擊了。
貨幣超發、人民幣貶值
中國的房價跟國內的經濟走勢是休戚相關的,和市場中貨幣的流通基本同方向,貨幣多,房價就漲,貨幣少,房價就跌。全國經濟疲軟、貨幣超發、人民幣貶值……在資金避險的情況下,很多資本家紛紛躲到房地產,企圖在房產這塊保證資金的安全。
資源過于集中
資源集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盡管蓋房蓋樓盤沒有停止,但房價還是依然居高不下,地方*府也紛紛出臺相關*策,去庫存,但效果并不明顯,庫存問題依然突出,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人口和資源流入一線城市,甚至向周邊二線城市集中,房價依然居高不下。
最后,我們來說說工資的問題,假設一個人每個月工資八千,一年不吃不喝有九萬六千,九萬六千并不多,在廣州也湊合能買個三四平方。八千塊一個月的工資并不算低,也不算高,但在一線城市很難買得起一套房子。在房價居高不下的今天,我們的工資卻沒有和房價成正比,這也是我們買不起房的一個原因。
2.2016年到底能不能買得起房子
您好! 一個普通家庭到底要攢錢多久才能買得起一套房呢?首先來看一個名詞“房價收入比”,所謂房價收入比(Housing Price-to-Income Ratio),是指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
通過這一指標可以大致描述一個國家的家庭收入與房價之間的關系。房價收入比指標主要用于衡量房價是否處于居民收入能夠支撐的合理水平,直接反映出房價水平與廣大居民的自住需求相匹配的程度。
一般而言,在發達國家,房價收入比超過6就可視為泡沫區。 如圖所示,在房地產研究院《全國35個大中城市房價收入比排行榜》排行榜中,深圳、廈門、北京沖進前三甲,35個大中城市房價收入比均值為8.7。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全國35個大中城市房價收入比排名中,深圳的房價收入比超過了20,位居第一位,其次是廈門、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和福州,幾個城市的房價收入比分別達到了15.5、14.5、11.9、11.8、10.8和10.8。以深圳為例,他的房價收入比為20.2。
2013年深圳的房價收入比還只有18,如今已經飆升到近22.2,也就是說在深圳,一個達到該市平均收入水平的家庭,如果購買一套100平方米的普通商品住房,實際上要耗費20多年才能得償所愿。 房價到底多少才算合理?以房價收入比估算,一個城市要達到宜居的標準,那在這個城市打拼的一對夫妻6年攢下來的錢必須要能買得到一套70平的房子,或者說每個人一個月的工資能買得起一平米的房子。
如果暫時不買房而是租房,租一個帶衛生間的獨立單間(15㎡),那么房租應該不超過工資的六分之一。 是否會降價? 我國房地產行業近年來面臨著一線城市房價居高不下、二、三線城市庫存情況嚴重。
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指出,化解房地產庫存是明年經濟社會發展五大任務之一,并明確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人民日報》喊話各大房地產開發商:房地產庫存壓力大,開發商適當降價是最明智的選擇。
即使中央喊話房企降房價去庫存,但是他們愿意嗎? 過去的經驗看,開發商主動降價的情況很少見,多是在企業內部財務壓力(如流動性壓力)作用下,或在外部市場競爭壓力下,才有可能實現主動降價。 從目前來看全國樓市分化仍然明顯,此前庫存量大的部分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本月庫存仍處于上升階段,一位全國性大型房企營銷負責人指出。
“房企銷售是市場化操作,如果庫存無法出清,那開發商肯定早就讓步了,現在一些三四線城市甚至已經是虧本銷售,基本沒有降價空間。”望采納,謝謝。
3.在中國買房究竟有多難
說起買房之難,從北上廣深到寧杭成渝,從一線城市到三四線城市,大江南北,960多萬平方公里上,大抵都有同類感慨。
當然,最令人感慨的還不是房價持續高企,而是收入增長越來越落后于房價漲幅,以至于房價越來越脫離基本面,越來越與普通居民無關,越來越成為少數人的投機游戲。在中國買房究竟有多難?我們還需要數據說話。
全國房價地圖:僅有10城房價不過萬 經過2016年這一輪的暴漲,大多數一二線城市房價實現翻倍。以全國36個主要城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作為觀察對象。
這36個城市里,房價不過萬的只有10個城市,基本都屬于東北、西北城市,如沈陽、哈爾濱、蘭州、銀川。而在2015年,房價過萬的城市還屬于少數,只有北上廣深和廈門、杭州、天津等寥寥10個城市,最近大熱的武漢、鄭州、合肥、重慶、成都、長沙都還未過萬。
進入2017年,北上深房價突破6萬元,廈門、廣州跟隨其后,共同進入均價3萬元俱樂部,而三亞、杭州、南京、福州、天津則突破2萬元。請注意,這還只是全城均價,如果只看中心城區,這一數字往往還要翻上2倍左右。
如北上深中心城區均價早已超過8萬元,而廈門、廣州中心城區也在5萬元以上,二線城市如武漢天津福州也都在3萬元以上。不過,單看絕對值,二線城市與一線城市之間,的確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但如果結合房價漲幅,二線城市已經基本趕上一線城市。2 全國收入地圖:區域懸殊有多大 關于收入主要有兩個指標,一個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另一個是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
前一個是以家庭為統計單位,覆蓋到所有居民,統計的是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后一個是以單位為統計單位,個體就業者和自由勞動者不在其列。這兩個指標各有優勢,就評價購房難度而言,覆蓋到所有居民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有現實意義。
這是2016年36個主要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置換成在地圖上顯示的氣泡圖是這樣的:從這兩張圖上,我們可以發現幾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其一,從整體上看,北上廣深寧杭處于第一陣營,而房價漲幅較為突出的鄭州、合肥、武漢處于中游,西部城市基本處于墊底位置。從數字上看,北京上海的收入水平,是二線城市鄭州、合肥、西安的1.6倍左右,是處于墊底位置的貴陽和西寧的兩倍有余。
其二,一般而言,經濟越發達的地區,收入水平也相對較高,但也存在例外。比如天津和重慶,這兩地的GDP總量僅次于廣州深圳,但收入水平卻排在全國中下游,重慶甚至還處于倒數位置,僅有北京和上海的一半多一點,甚至還不如長沙、濟南、福州等普通二線城市。
城市富而民眾收入一般,天津主要是由經濟結構決定的,天津以國有大工業企業為主,覆蓋的就業人群有限,難以惠及普通民眾。重慶是一個很容易被總量光環吸引的城市,卻忽略了光環之下,這是一個典型的西部城市。
3000萬人口的量級,很容易拉大總量,但也會產生均攤效應,畢竟在主城區之外,還有大量并不富裕的地區。3 房價收入比排行:哪里買房最難?所謂房價收入比,顧名思義就是房價與收入之比,通過這一指標,可以粗略評估普通居民家庭購房的難度。
換句話說,房價收入比,衡量的就是一個家庭不吃不喝要多少年才能夠買得起一套房。中國典型的家庭是三口之家,以90平米作為標準面積,由此計算房價收入比:轉換為氣泡地圖如下:結合房價地圖、收入地圖以及房價收入比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要點:1、從國際標準來看,房價收入比的合理水平是3-7。
在36個主要城市里,只有長沙、西寧、烏魯木齊、沈陽、呼和浩特和銀川等6個城市處于合理水平。當然,其他超出合理水平的30個城市,并不意味著全都存在泡沫,原因在于,房價收入比衡量的是全體居民的購房難度,但實際上購房群體一般都以中高收入者為主,越富裕的城市、人口流入越大的城市,房價收入比自然會更高。
一個城市房價有沒有泡沫,還需要更多數據進行分析,這不在本文討論之列。2、從整體上看,房價收入比與房價排序基本一致,呈現一線、二線到三線的階梯式分布。
從數字上看,在36個城市里,房價收入比超過30的只有北上深廈四個城市,與房價排序一致。而超過20的也只有7個城市,除了北上深廈,還有三亞、福州和天津,而同為一線城市的廣州則只有18.7。
而超過10的則有22個城市。從區域上看,從東部到中部再到西部,房價收入比也形成階梯式分布。
東部沿海城市普遍超過15,中部城市在10-15之間,西部和東北城市基本都在10以下。3、套用城市分級模式,以房價收入比來衡量,深圳上海北京廈門三亞屬于一線城市,至于廣州,只能跟福州、天津、南京、杭州、石家莊、海口、武漢、鄭州等位列二線城市,大連、西安、長沙則只能類同于三線城市。
4、作為這一輪房價暴漲周期的領漲城市,深圳的房價收入比當仁不讓,位居首位。2015年,深圳房價收入比為27,到了2017年底,這一數字攀升到40。
這意味著,一個普通深圳家庭,連續40年不吃不喝積攢的收入才能供得起一套房。即便是兩倍于平均收入的中產群體,買一套房也要耗費20年的家庭收入。
這說明,深圳的樓市早已與普通人無關,北京。
4.2016房產到底降不降價
而對于購房者來說,房價“被降”是買得起的先決條件。
他們關心的莫過于房價啥時降,降多少才合理。要搞清后一個問題,有個指標繞不過去:房價收入比,即房價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
在發達國家,房價收入比超過6,可視為樓市存在泡沫。直白點說,一個城市要達到宜居的標準,在此打拼的一對夫妻6年攢的錢,要能買得起一套70平方米的普通公寓。
日前,有權威媒體報道,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公布的《全國35個大中城市房價收入比排行榜》顯示,35個大中城市房價收入比均值為8.7。深圳、北京、上海居前三位,房價收入比分別高達21.7、20.1、19.7。
5.房價與工資的對比多少才算合理
房價收入比,是指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合理的房價收入比(標準為4到6之間)。
但正確的比例是永遠都不會達到的。
以北京為例:2009年一套4環以內普通兩居室新房80平米,按單價25000元/平方米計算,平均200萬左右;
若以工作五年的中產階級家庭為單位買房,假設夫婦月工資為6000元,則家庭月收入達到12000元,年收入為14.4萬元。這樣房價收入比則為13.9,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布2015年度《全國35個大中城市房價收入比排行榜》顯示,
房價收入比排名前十位是:深圳27.7、上海20.8、北京18.1、廈門16.6、福州14.7、太原12.2、天津11.7、杭州11.3、南京11.3、廣州11.1。
拓展資料:
一個國家的平均房價收入比通常用家庭年平均總收入與一套房屋的平均價格之比來計算,即:
房價收入比=每戶住房總價÷每戶家庭年總收入,其中,每戶住房總價和每戶家庭年總收入的計算公式分別如下:
每戶住房總價=人均住房面積*每戶家庭平均人口數x單位面積住宅平均銷售價格 每戶家庭年總收入=每戶家庭平均人口數*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
6.2016年到底能不能買得起房子
您好!
一個普通家庭到底要攢錢多久才能買得起一套房呢?首先來看一個名詞“房價收入比”,所謂房價收入比(Housing Price-to-Income Ratio),是指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通過這一指標可以大致描述一個國家的家庭收入與房價之間的關系。房價收入比指標主要用于衡量房價是否處于居民收入能夠支撐的合理水平,直接反映出房價水平與廣大居民的自住需求相匹配的程度。一般而言,在發達國家,房價收入比超過6就可視為泡沫區。
如圖所示,在房地產研究院《全國35個大中城市房價收入比排行榜》排行榜中,深圳、廈門、北京沖進前三甲,35個大中城市房價收入比均值為8.7。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全國35個大中城市房價收入比排名中,深圳的房價收入比超過了20,位居第一位,其次是廈門、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和福州,幾個城市的房價收入比分別達到了15.5、14.5、11.9、11.8、10.8和10.8。以深圳為例,他的房價收入比為20.2。2013年深圳的房價收入比還只有18,如今已經飆升到近22.2,也就是說在深圳,一個達到該市平均收入水平的家庭,如果購買一套100平方米的普通商品住房,實際上要耗費20多年才能得償所愿。
房價到底多少才算合理?以房價收入比估算,一個城市要達到宜居的標準,那在這個城市打拼的一對夫妻6年攢下來的錢必須要能買得到一套70平的房子,或者說每個人一個月的工資能買得起一平米的房子。如果暫時不買房而是租房,租一個帶衛生間的獨立單間(15㎡),那么房租應該不超過工資的六分之一。
是否會降價?
我國房地產行業近年來面臨著一線城市房價居高不下、二、三線城市庫存情況嚴重。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指出,化解房地產庫存是明年經濟社會發展五大任務之一,并明確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人民日報》喊話各大房地產開發商:房地產庫存壓力大,開發商適當降價是最明智的選擇。
即使中央喊話房企降房價去庫存,但是他們愿意嗎?
過去的經驗看,開發商主動降價的情況很少見,多是在企業內部財務壓力(如流動性壓力)作用下,或在外部市場競爭壓力下,才有可能實現主動降價。
從目前來看全國樓市分化仍然明顯,此前庫存量大的部分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本月庫存仍處于上升階段,一位全國性大型房企營銷負責人指出。“房企銷售是市場化操作,如果庫存無法出清,那開發商肯定早就讓步了,現在一些三四線城市甚至已經是虧本銷售,基本沒有降價空間。”
望采納,謝謝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2016年房價收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