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周南 關雎 的現手法是
講到這首詩的表現形式,歷來也有兩種意見。即在賦、比、興幾種表現手法中,有人認為“關關雎鳩”兩句和“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等描寫是比興,由河洲的禽鳥和水中的荇菜“興”起君子求淑女的愿望,這就是詩的主題。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此詩干脆自始至終都是“賦”。而說它的手法是“賦”的,又有兩種解釋。一是古人舊說,認為采荇菜的活動本是貴族婦女(包括后妃以及嬪妾)應做的“本職工作”,所以是“賦”;二是今人新說,認為這是一首寫實的情歌,小伙子看上了河上采荇菜的勞動少女,于是表示了愛慕之情,無論“雎鳩”的鳴聲也好,采荇菜的場面也好,都是“君子”身臨其境耳聞目見的,當然屬于“直陳其事”的“賦”了。
詩經.鄭風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詩經》中的愛情詩大多集中在《國風》,以《鄭風》最為突出。本文從三個方面分析《鄭風》愛情詩的表現手法:一是呼告手法,多采用女性視角,以獨白口吻,表達女性對愛情熱烈大膽的自由追求。二是疊章層遞結合,通過對景物層層遞進以及主人公心情步步緊逼的描寫,獲得一唱三嘆之妙。三是反詰句收束,表達主人公內心矛盾復雜的情感。這些表現手法對后世文學、特別是詩歌創作具有啟示作用。【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關鍵詞】: 《鄭風》 愛情詩 表現手法 【分類號】:I207.22【正文快照】:《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的愛情詩如奇葩綻放、光彩奪目,且多集中于《國風》之中。通覽160篇《國風》詩歌,愛情詩有68篇之多,比重接近一半,尤以《鄭風》《衛風》分量最重。與“男悅女之詞”的《衛風》相比,“女惑男之語”的《鄭風》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其
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是什么
《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 賦是直接鋪陳敘述。 比是比喻,有明喻、隱喻之分。 興即起興,有引起聯想,烘托渲染氣氛的作用。 《國風》多用比興,《大雅》多用賦法。
《詩經》表現手法有哪三種
《詩經》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1、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
2、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
3、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消猛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端。
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征的重要標志,也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關于賦、比、興的意義,歷來說法眾多。
賦、比、興三種手法,在詩歌創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創造了詩歌的藝術形象,抒發了詩人的情感。
擴展資料
從文學發源的整個過程來說,興是早期詩歌的特征;從詩歌作者的層次來說,它是民歌的特征;如從創作方式來說拿升橋,它是口頭文學的特征。
采用興的手法的作品多在《國風》之中。漢代以后,雖《詩經》被視為經典,比興之法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但如同《詩經·國風》一樣單純起韻的興詞并不見于文人的創作;而從引發笑巖情感的事物寫起的興,同比和賦的手法很接近。
前人用賦、比、興來概括《詩經》的表現手法,十分精到。但對《詩經》“賦”這種表現手法注意得不夠,在興和賦、比的關系上也一直未能劃分清楚。
再就是將比、興看作詩的特征的主要體現。這是將《詩經》中的“比興”和后代的“比興”混同之故。其實,對《詩經》中賦法的研究,應是探討《詩經》藝術手法的重要方面,這同古代文論史上探討“比興”概念的流變是兩回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詩經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詩經國風運用手法,詩經.國風.周南 關雎 的現手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