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晚,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嫁禍于中國*隊。這就是所謂的“柳條湖事件”。日*以此為借口,突然向駐守在沈陽北大營的中國*隊發動進攻。由于東北*執行“不抵抗*策”,當晚日*便攻占北大營,次日占領整個沈陽城。日*繼續向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廣大地區進攻,短短4個多月內,128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日本國土3.5倍的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父老成了亡國奴。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日本對中國東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變前,它已通過日俄戰爭奪取了旅順、大連和滿洲鐵路沿線并派兵駐扎,這正是它能夠陰謀進行事變的前提。
在1927年夏,日本內閣就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了《對華*策綱領》,露骨地聲稱中國東北“在(日本)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系”。同年7月,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從而確立了以“滿蒙”為侵略基地的狂妄戰略。
創作反映九一八事變歌曲《松花江上》的作曲家張寒暉
(1902-1946)
從1929年起,日*陸*參謀本部和關東*在中國東北三省先后秘密組織了四次“參謀旅行”,偵察情況,制定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作戰方案。1931年6月,日本陸*參謀本部和陸*省制定“滿蒙問題解決方案大綱”,確定了以武力侵占中國東北的具體步驟;7月,陸*參謀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調運至沈陽,對準東北*駐地北大營;8月,日本陸*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國師團長會議上叫嚷:滿蒙問題只有用武力解決。隨后進一步做了發動此次戰爭的各種準備。
“九一八”事變揭開了日本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進行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紛紛要求抗日,反對國民**府的不抵抗主義。在中國**的領導和影響下,東北人民奮起抵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先后出現了東北義勇*和各種抗日武裝。1936年2月,東北各抗日部隊統一改編為東北抗日聯*。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日聯*團結廣大群眾, 進一步開展了廣泛持久的抗日武裝斗爭,有力地配合了中國**領導的全國抗戰。
“九一八”事變的發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吞并中國、稱霸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而采取的一個蓄謀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驟。早在1927年夏,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了《對華*策綱領》,露骨地聲稱中國東北“在(日本)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系”。同年7月,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從而確立了以“滿蒙”為侵略基地的狂妄戰略。1931年,日本*部秘密制訂了有關侵略我國東北的方針、步驟和措施。在完成了發動侵略戰爭的周密準備之后,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揭開了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進行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
918事件經過?
九一八事變(又稱沈陽事變;日本稱滿洲事變,因中國東北舊稱滿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事沖突和*治事件。沖突雙方是中國東北*和日本關東*。
九一八事件爆發后,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國內,主戰的日本*部地位上升,導致日本走上全面侵華的道路。這次事件爆發后的幾年時間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占領,因此被中國民眾視為國恥,直至今日,九月十八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國恥日”。在國際上,這起事件經常被拿來與納粹德國的國會縱火案相提并論
事件經過
柳條湖事件
主條目:柳條湖事件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虎石**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離開原駐地虎石臺兵營,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夜22時20分左右,部隊長官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中尉為首一個小分隊在奉天(現沈陽)北面約7.5公里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藥,炸毀了小段鐵路。并將3具身穿東北*士兵服裝的中國人尸體放在現場,作為東北*破壞鐵路的證據。
爆炸后,駐扎中方北大營和沈陽城的日*兵分南北兩路,向中國*隊駐地北大營進攻。南*為平田幸弘指揮關東*第2師步兵第2旅第29團,北*為島本正一指揮的鐵路守備隊第2營。
當時,北大營駐守的東北*第七旅毫無防備,被打得措手不及。而事前張學良曾訓令東北*不得抵抗,駐守部隊并未做出激烈反擊。第七旅三個團中有兩個團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鐵漢的620團未及時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衛抵抗,最后突圍撤走。由于執行不抵抗命令,北大營逾萬名守*被只有500多人的日*擊潰。
[編輯] 遼寧、吉林主要城鎮淪陷
當獨立守備隊向北大營進攻的同時,關東*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奉天城攻擊。9月19日凌晨,關東*司令本莊繁下令:遼陽的第2師主力增援對奉天的進攻;獨立守備隊第3營進攻營口、第4營進攻鳳城、安東(現為丹東);第2師第3旅主力、騎兵第2團、獨立守備第1營分別進攻長春寬城子、二道溝、南嶺等地。至9月19日10時,日*先后攻占奉天、四平、營口、鳳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 (安東-奉天)沿線18座城鎮。長春地區的東北*自發反擊,戰至次日,長春陷落。9月21日,東北邊防*駐吉林省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率部投敵,日*第2師主力占領吉林。
日*侵占下的沈陽市區
[編輯] 黑龍江主要城鎮淪陷
10月1日,東北*黑龍江洮南鎮守使張海鵬投敵,且奉日*命令派出3個團進攻齊齊哈爾。10月16日在嫩江橋,被黑龍江省防*擊退。守*炸毀嫩江鐵路橋的第1、第2、第5號橋,以阻止日偽*進犯。10月26日,關東*第2師第29團占領四洮鐵路(四平-洮安)沿線主要城鎮。11月4日,關東*嫩江支隊攻擊嫩江橋北守*。黑龍江省*府代主席兼代東北邊防*駐江副司令長官馬占山指揮3個旅,5個團共1.6萬余人進行江橋抗戰,戰至11月18日,終因傷亡慘重而棄守省城齊齊哈爾,撤往克山、海倫。11月19日,日*攻陷齊齊哈爾。
1931年11月嫩江橋抗戰
[編輯] 錦州、哈爾濱淪陷
張學良在事件爆發后離開奉天,帶領屬下轉移到錦州。1931年10月8日,關東*派出12架轟炸機空襲錦州。對此,南次郎陸*大臣依然對若槻禮次郎首相聲稱“由于受到中國*隊的防空炮火攻擊,才不得已采取自衛行動。”,此后關東*發表公開聲明,宣稱“張學良在錦州集結大量兵力,如果置之不理,恐將對日本權益造成損害。為了盡快解決滿蒙問題,關東*有必要驅逐錦州*權。”此后,幣原主張的國際協調主義外交*策受到了嚴重的挫折,日本在*國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日*攻占黑龍江省主要城鎮后,開始進攻遼西地區。12月15日,關東*進攻錦州。12月17日,日本陸*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并從朝鮮調第20師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轟炸飛行中隊以增援關東*。12月28日,第2師主力渡過遼河進攻錦州;12月30日,混成第39旅進攻打虎山(現為大虎山)。1932年1月3日,第20師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占領錦州。駐錦州的東北*第12、第20旅和騎兵第3旅已奉命撤退至河北灤東地區和熱河。1月28日關東*第3旅由長春向哈爾濱進犯,同時從遼西地區調第2師增援。當時為了轉移國際社會對滿洲的關注,日本在國際大城市上海挑起事端,引發了一二八事變。1月31日,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李杜率吉林自衛*進行哈爾濱保衛戰。激戰五天,自衛*傷亡慘重,撤往賓縣。2月5日,日*攻陷哈爾濱。
[編輯] 滿洲國成立
主條目:滿洲國
由于受到了國際輿論的普遍譴責,關東*不敢悍然武力占領滿洲全境,因此考慮建立傀儡*權。當時擔任特務機關負責人的土肥原賢二大佐游說了已經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當時關東*以復興滿清為條件,說服溥儀回到東北。11月10日,溥儀從天津出發,11月13日到達營口,最后停留在駐守旅順的日本*營內。
滿洲國皇帝溥儀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植的滿洲國正式成立。溥儀擔任國家元首,首都定在新京(今長春),年號定為“大同”。上述宣言都在東北行*委員會委員長張景惠的公館發表。國際聯盟強烈譴責日本*府的行為,并不承認滿洲國*府的合法性。日本表示抗議并且脫離國際聯盟。
3月9日,溥儀登基儀式在新京舉行。
1932年9月15日,日本與滿洲國簽訂《日滿議定書》,滿洲國承認日本的既得權益,并允許關東*在滿洲國內駐*
各方反應
[編輯] 國民*府
[編輯] 外交努力
9月19日,中國駐國際聯盟的全權代表施肇基向國聯報告事件,請國聯主持公道;
9月19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正廷向日本公使重光葵提出嚴重抗議;
9月21日,施肇基正式向國聯提出申訴;
9月23日,中國*府就此事照會美國*府,希望對方“深切關懷”。
[編輯] 不抵抗*策
事發當時,張學良稱接獲**電令:“無論日本*隊此后如何在東北挑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在1935年一次對東北*將領講話中,也說**當時曾給他密電,“不要釁自我起”。但在1991年其重獲自由后,張學良在各種場合多次承認“不抵抗”的決策完全是其一人所為,與**無關。[1]
9月22日,**向全國人民宣稱:“此刻必須上下一,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憤,暫取逆來順受之態度,靜待國際公理之判斷。”
當時報刊對事件及不抵抗*策的有關報道**當時以“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御侮,未有國不 統一而能取勝于外者。”為原則,以先消除**的反對勢力,再集結力量對抗日本*等外來勢力為方針。
盡管日本在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多次挑釁,張學良仍于9月6日致電東北*參謀長榮臻及東北三省*務委員會:“現在日方對我外交漸趨積極,應付一切,極宜力求穩慎,對于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希迅即密電各屬,切實注意為要。”
在九一八事變中,張學良落下了“不抵抗將*”的評價。然而對于張學良的不抵抗行為,后來逐漸評價為:他錯誤判斷日*目的,若其知道日*并非“尋事”,而是要吞并東北。作為東北少帥,他不至于會將東北拱手讓給日本。張學良1990年接受日本國營電視臺(NHK)采訪時,表示他當時認為“戰爭不合乎日本*府的利益,日本*府應會約束關東*”。
正是由于張學良的不抵抗,日本關東*才敢于悍然發動侵占中國東北的戰爭,以1萬余人進攻有14萬人中國東北*,并在短短半年內占領東北三省。
汪精衛雖然后來成為漢奸,但在918事變時,他是主張抗日的,他繼孫科后出任行*院長,曾多次給張學良發電報,催促他出兵抵抗,責備張學良“去歲放棄沈陽,再失錦州,致三千萬人民,數十萬土地,陷于敵手……”但張學良總是推諉說糧餉不足,拒不行動,并還暗指汪精衛無權指揮東北*,結果氣得汪精衛辭職出洋,認為這個行*院長沒法干了
[編輯] 國內輿論
九一八事變,東北全境陷落,全國嘩然。9月20日,中國**中央委員會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譴責日*侵略。9月22日,中共中央通過《關于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提出組織東北游擊抗日。
國人對于張學良“不抵抗”也頗為不滿。迨熱河失守后,胡適在《獨立評論》上發表了“全國震驚之后”一文,認為熱河失守,張學良罪責難逃。胡適毫不客氣地指出:“張學良的體力與精神,知識與訓練,都不是能夠擔當這種重大而又危急的局面的。”地質學家丁文江也在同期《獨立評論》發表了“給張學良的公開信”,批評張學良既無指揮能力,又不親赴前線督師,但卻戀權不放,陷東北百姓于水火,貽誤國家。
[編輯] 日本*府
[編輯] 內閣不擴大方針
1931年9月19日,日本*府召開緊急內閣會議。南次郎陸*大臣強調這是關東*的自衛行動,但是幣原喜重郎外務大臣(男爵)懷疑這是關東*的陰謀,并且試圖通過外交手段解決這次事端。9月24日,內閣會議決定了“不將事態進一步擴大”的方針。然而關東*無視*府的決定,以自衛為名,不斷擴大戰線。
[編輯] 若槻禮次郎內閣總辭
12月11日,若槻禮次郎內閣總辭。次日,犬養毅任首相兼外相,荒木貞夫任陸*大臣。
[編輯] 五一五事件
1932年3月12日,犬養毅內閣作出決定“滿蒙市從中國本土分離獨立的統治地域,今后,(日本將)幫助其建立國家體制。”事實上,日本*府在這次事件上被動地被獨斷專行的關東*制約。(同年日本爆發五一五事件,犬養毅被暗殺。)
[編輯] 國際社會
[編輯] 國際聯盟及李頓調查團
國際聯盟派出調查團調查事變始末。1932年10月2日,該調查團發表李頓報告,指出日本發動的事變是侵略中國的行為。由于國聯拒絕承認滿洲國為獨立國家,令日本撤出國聯。調查團在事變后一年多后才發表報告,誠然是為時已晚—日本不理會國聯的譴責,繼續侵略行動。
[編輯] 美國
1932年1月7日,美國國務卿亨利·史汀生向日本和中國發表照會,宣布日本對滿洲的侵略是對中國領土內*的干涉,違反了巴黎非戰條約,因此美國*府對此不予承認。這被稱為“史汀生主義”。中國和當時歐洲各國對此都普遍表示贊同,但是日本卻無視這一通告。
[編輯] 民間抗日救亡運動
[編輯] 東北抗日聯*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上海街頭的標語九一八事變后,日*開始大規模入侵東北地區,各地民眾及駐*紛紛奮起抵抗,較著名的有如馬占山將*率領的東北抗日聯*(簡稱東北抗聯)。惜由于各自為*,遭到日*一一肅清,東北三省遂于民國二十一年初全部淪陷。
[編輯] 游行集會
9月28日,北平20萬人舉行抗日救國大會,要求對日宣戰,收復失地。
9月28日,南京、上海的二千多學生請愿,沖擊國民*府外交部。外交部長王正廷被學生打傷,后被迫辭職。
[編輯] 抵制日貨運動
1931年7月,由于萬寶山事件,日本煽動朝鮮排華**,中國國內再次爆發抵制日貨運動;九一八事變后,運動愈演愈烈
九一八事變紀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府在1991年9月18日在沈陽開放了九一八事變陳列館。前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在1997年訪華時拜訪過這個地方。9月18日被不少中國人認為是“國恥日”,而中國民間要求將9月18日訂為國恥日的訴求也不時出現。
沈陽市從1995年始,每年在9月18日晚上鳴響防空警報3分鐘,以警示民眾勿忘國恥。目前,已有哈爾濱、長春、昆明、合肥、杭州、烏魯木齊、南昌、齊齊哈爾、金華、本溪等百余座城市選在每年9月18日進行防空警報鳴放。
[編輯] 近代對事變起因的探究
(**)作家曹長青認為,東北*可能根本不是日本關東*的對手。“張學良曾為爭奪鐵路權率東北*和蘇俄*隊交過手,結果大敗,被迫簽訂屈辱條約。那次慘敗,等于向日本展示了東北*不是東北虎,而是紙老虎。1933年3月熱河一戰,日*僅用128名先頭騎兵,幾乎兵不血刃就攻占了熱河省會承德,可想而知東北*的戰力和張學良的指揮能力。”
史學家唐德剛則認為張學良的“易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他在書緣與人緣一書曾評論:“張少帥未嘗不可效當年李鴻章以夷制夷之故技,聯俄以抗日,亦聯日以抗俄,于二寇均勢中,自圖生存。而學良亦舍此老例于不顧,卻(如他自己所說的)‘不自量力,擬收回北滿權利’,‘揮師抗俄’。作了希特勒是冒險之前例,對南北二寇,兩面開弓。結果力有不敵,終于棄甲曳兵而走。或問學良當年何不見及此?答曰無他,一股青年熱血沸騰而已”。而張學良之所以能有這股“赤子之心”的原因,“他上無其心難測的上司,中缺爭權奪位的同僚,下面多的是忠心耿耿的死士部屬,日常行*處事,一切為國、為民、為‘系’,也就是為著自己,他沒有搞‘勾心斗角’的必要。”
李宗仁將*則認為“中原大戰”是一個關鍵。因為中原大戰**與馮玉祥、閻錫山的勢力不相上下,張學良入關與否,自然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當蔣、馮、閻三*在中原劍拔弩張之時,三方面都派人向張學良游說。馮、閻二人僅給予‘全國陸海空*副總司令’的虛銜,蔣先生據說除‘全國陸海空*副總司令’的頭銜外,還有河北、山西等省的地盤,外加六百萬現金,張接受了”。隨后東北*入關,東北空虛,致使日人有可乘之機
上海世貿艾美酒店保安打人,該如何投訴?
你可以要求公安局先驗傷 再立案 這是你的權利 再收集證人證詞 再去人民法院起訴 110 沒有用的 別人是大酒店 他們也不想惹
九一八事變的詳細資料
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突然襲擊沈陽,以武力攻擊東北。
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條湖事件”,發動了對中國東北的戰爭。
當晚10時許,日本關東*島本大隊川島中隊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數人,在沈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一段路軌炸毀,稱是中國*隊破壞鐵路。日*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即向中國東北*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次日晨4時許,日*獨立守備隊第五大隊從鐵嶺到達北大營加入戰斗。5時半,東北*第七旅退到沈陽東山嘴子,日*占領北大營。戰斗中東北*傷亡300余人,日*傷亡24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國民**府對日本的進攻采取不抵抗*策。事變發生前,**于8月16日致電張學良:“無論日本*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當時,日本關東*30萬人,*備優良,中國東北*駐在東北的有16.5萬人。東北*部隊多次接受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違反**的命令負隅頑抗外,其余均不戰而退。
9月19日上午8時,日*幾乎未受到抵抗便將沈陽全城占領。東北*撤向錦州。此后,東北各地的中國*隊繼續執行**的不抵抗主義,使日*得以迅速占領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擴張*策的必然結果,也是它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嚴重步驟。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頂峰,使中國國內的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動。
[編輯本段]事變背景
主要人物:張學良、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
1.日本國內情況
1921年華盛頓會議后,日本開始大規模裁*。1921年日本的*費為七億三千萬日元,1930年則裁減到五億日元以下,裁減額達40%。可是大規模裁*卻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自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一直奉行*事優先的原則,培養了大批職業*人。對于職業*人來說,除了*事以外他們沒有其他特長,裁*等于砸他們的飯碗。此外,裁*以前職業*人是社會上最受尊敬的人,*隊是最光榮的職業。但裁*開始后,職業*人一下變成社會上多余的人,最好的學生不再報考*事院校,一些飯店甚至拒絕穿*服者進入。裁*給職業*人們帶來的失落感和焦躁感是可想而知的。
不滿的*人開始秘密集會,天劍*、櫻會、一夕會等*人秘密組織紛紛成立,后來廣為中國人所熟悉的東條英機、岡村寧次等人,都是一夕會的成員。不過當時最有名的還是石原莞爾,是他提出“滿蒙生命線”的理論。石原也是后來9·18事變的主謀。
田中義一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義一主持召開“東方會議”,確立了“把滿洲從中國本土分裂出來,自成一區,置日本勢力之下”的侵略方針。兩年后,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波及日本,到1931年,日本陷入極端困難的境地。日本*府急于發動一場對中國東北的戰爭,借以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緩和階級矛盾,醫治經濟危機造成的創傷。
2.日本控制東北鐵路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通過日俄講和條約,將中國旅順、大連等地的租借權和長春-旅順的鐵路及附屬設施的財產權利占為己有。此后,日本創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并有關東*負責鐵路沿線的警備。
3.田中奏折
1927年6月,日本召開“東方會議”,并制定了《對華*策綱要》(即田中奏折)。在田中奏折中曾經提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其他如小中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這份奏折在1929年被曝光,當時的南京國民*府以及日后的中國*府均認為是日本奉行對付中國*策的證明。
田中奏折的真實性受到包括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所長蔣立峰在內的學者質疑,當前的主流說法多認為其應為國民*府所偽造然而時至今日查考史料及歷史脈絡,當時日本計劃對華戰爭已久確為事實。
4.皇姑屯事件與東北易幟
當初,日*與東北*閥張作霖維持了合作關系,但漸漸的,日本開始將張作霖視為障礙。1928年,關東*將張作霖乘坐的列車炸毀,張作霖重傷不治身亡,史稱皇姑屯事件。日本關東*希望籍此事件造成東北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面。
張學良皇姑屯事件并未引起日*所期待的東北混亂,相反,1928年12月29日,張作霖的繼承人張學良突然宣布全東北易幟,接受中華民國國民*府的領導。張學良進一步對日本采取不合作的態度,并開始在南滿洲鐵路附近建設新的鐵路設施,通過低廉的價格與之競爭,導致南滿洲鐵路陷入了經營危機。感到危機感的關東*不斷提出抗議,但張學良并不愿意妥協。因此日*石原莞爾、板垣征四郎等人決定發動戰爭來奪得主導權。
5.萬寶山事件
1931年,中國人郝永德,未經*府批準,騙取萬寶山村附近12戶農民的土地,并違法轉租給188名朝鮮人耕種水稻。這些朝鮮人開掘水渠,截流筑壩。這一工程侵害了當地農戶的利益,馬家哨口200余農民上告。吉林省*府批示:“令朝僑出境”。然而日本駐長春領事田代重德,派遣日本警察制止朝鮮人撤走,且限令于7月5日前完成筑渠。7月1日,中國農民400余人,聯合起來平溝拆壩。7月2日,日本警察鎮壓平溝的中國農民,雙方對峙,后日本增武裝警察,在日本*警保護下,工程于7月5日完成。同時,朝鮮日報記者金利三,說朝鮮人在萬寶山被殺,掀起朝鮮半島大規模的排華活動,當地華僑死傷數百人。日本卻以此次事件誣陷中國傷害朝鮮僑民。
6.中村事件
1931年6月,日本關東*中村震太郎大尉和井杉延太郎在興安嶺索倫一帶作*事調查,被中國東北*興安屯墾公署第三團團副董昆吾發現并扣留,在證據確鑿情況下,團長關玉衡下令秘密處決中村震太郎。日本藉機宣稱東北*士兵因謀財害命而殺死中村,威逼中國交出關玉衡,并在日本民眾中煽風點火,用“中村事件”和“萬寶山事件”誣陷中國“損害日韓移民”。
[編輯本段]事變經過
1.柳條湖事件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虎石**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離開原駐地虎石臺兵營,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夜22時20分左右,日本關東*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中尉為首一個小分隊以巡視鐵路為名,在奉天(現沈陽)北面約7.5公里處,離東北*駐地北大營800米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藥,炸毀了小段鐵路。并將3具身穿東北*士兵服裝的中國人尸體放在現場,作為東北*破壞鐵路的證據,誣稱中國*隊破壞鐵路并襲擊日守備隊。
爆炸同時,呆在鐵路爆破點以北約四公里的文官屯的川島中隊長,立即率兵南下,開始襲擊北大營。
爆炸后,駐扎中方北大營和沈陽城的日*兵分南北兩路,向中國*隊駐地北大營進攻。南*為平田幸弘指揮關東*第2師步兵第2旅第29團,北*為島本正一指揮的鐵路守備隊第2營。
當時,北大營駐守的東北*第七旅毫無防備,被打得措手不及。而事前張學良曾訓令東北*不得抵抗,駐守部隊并未做出激烈反擊。第七旅三個團中有兩個團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鐵漢的620團未及時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衛抵抗,最后突圍撤走。由于執行不抵抗命令(.**曾密電張學良:“沈陽日*行動,可作為地方事件,望力避沖突,以免事態擴大。一切對日交涉,聽后中央處理可也。”),北大營逾萬名守*被只有500多人的日*擊潰。
2.遼寧、吉林主要城鎮淪陷
日*在沈陽當獨立守備隊向北大營進攻的同時,關東*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奉天城攻擊。9月19日凌晨,關東*司令本莊繁下令:遼陽的第2師主力增援對奉天的進攻;獨立守備隊第3營進攻營口、第4營進攻鳳凰城、安東(今丹東);第2師第3旅主力、騎兵第2團、獨立守備第1營分別進攻長春寬城區、二道溝、南嶺等地。至9月19日10時,日*先后攻占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沿線18座城鎮。長春地區的東北*自發反擊,戰至次日,長春陷落。9月21日,東北邊防*駐吉林省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率部投敵,日*第2師主力占領吉林。
3.黑龍江主要城鎮淪陷
10月1日,東北*黑龍江洮南鎮守使張海鵬投敵,且奉日*命令派出3個團進攻齊齊哈爾。10月16日在嫩江橋,被黑龍江省防*擊退。守*炸毀嫩江鐵路橋的第1、第2、第5號橋,以阻止日偽*的進攻。10月26日,關東*第2師第29團占領四洮鐵路沿線主要城鎮。11月4日,關東*嫩江支隊攻擊嫩江橋北守*。黑龍江省*府代主席兼代東北邊防*駐江副司令長官馬占山指揮3個旅,5個團共1.6萬余人進行負隅頑抗,戰至11月18日,終因實力不濟而棄守省城齊齊哈爾,撤往克山、海倫。11月19日,日*攻陷齊齊哈爾。
4.錦州、哈爾濱淪陷
張學良在事件爆發后離開奉天,帶領屬下轉移到錦州。1931年10月8日,關東*派出12架轟炸機空襲錦州。對此,南次郎陸*大臣依然對若槻禮次郎首相聲稱“由于受到中國*隊的防空炮火攻擊,才不得已采取自衛行動”,此后關東*發表公開聲明,宣稱“張學良在錦州集結大量兵力,如果置之不理,恐將對日本權益造成損害。為了盡快解決滿蒙問題,關東*有必要驅逐錦州*權。”此后,幣原主張的國際協調主義外交*策受到了嚴重的挫折,日本越來越強大。
日*攻占黑龍江省主要城鎮后,開始進攻遼西地區。12月15日,關東*進攻錦州。12月17日,日本陸*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并從朝鮮調第20師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轟炸飛行中隊以增援關東*。12月28日,第2師主力渡過遼河進攻錦州;12月30日,混成第39旅進攻打虎山(今大虎山)。1932年1月3日,第20師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占領錦州。駐錦州的東北*第12、第20旅和騎兵第3旅已奉命撤退至河北灤東地區和熱河。1月28日關東*第3旅由長春向哈爾濱進*,同時從遼西地區調第2師增援。當時為了轉移國際社會對滿洲的關注,日本在國際大城市上海挑起事端,引發了一·二八事變。1月31日,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李杜率吉林自衛*進行哈爾濱保衛戰。激戰五天,自衛*丟盔棄甲,潰不成*,撤往賓縣。2月5日,日*拿下哈爾濱。
由于**的“不抵抗*策”,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本皇*占領。
5.滿洲國成立
由于受到了國際輿論的普遍譴責,關東*不敢悍然武力占領滿洲全境,因此考慮建立傀儡*權。當時擔任特務機關負責人的土肥原賢二大佐游說了已經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當時關東*以復興滿清為條件,說服溥儀回到東北。11月10日,溥儀從天津出發,11月13日到達營口,最后停留在駐守旅順的日本*營內。
溥儀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植的滿洲國正式成立。溥儀擔任國家元首,首都定在「新京」(現在的長春),年號定為「大同」。上述宣言都在東北行*委員會委員長張景惠的公館發表。國際聯盟強烈譴責日本*府的行為,并不承認滿洲國*府的合法性。日本表示抗議并且脫離國際聯盟。
3月9日,溥儀登基儀式在新京舉行。
1932年9月15日,日本與滿洲國簽訂《日滿議定書》,滿洲國承認日本的既得權益,并允許關東*在滿洲國內駐*。
想了解九.一八事件
1931年9月18日那天發生了什么?
1931年9月18日22時20分,以日本*官河本末守中尉為首的7名駐扎在中國東北的“關東*”,按照預定的陰謀,炸毀了南滿鐵路柳條湖村一段。日*反誣中國*隊破壞鐵路,襲擊日本*隊,隨即向沈陽東北*精銳第七旅駐地北大營發起進攻。日*襲擊了北大營火藥庫,守護火藥庫的眾多中國士兵從睡夢中驚醒,來不及著裝,便被射殺、屠戮。駐北大營王以哲旅數逾萬人,裝備齊整,素有東北*模范旅之稱,由于忍辱執行不抵抗的命令,卻被日*鐵路守備隊第二大隊500人一舉將營地攻占,王旅倉惶潰退。
當時,東北*的總人數有30萬左右。除參加中原大戰隨張學良進關的11萬余人外,留守東北的尚有20余萬人,另有公安、警察部隊若干。而日本關東*此時在東北的兵力只有1萬余人。由于執行***府的“不抵抗”*策,導致在兵力上占優勢的東北*將士對突如其來的進攻毫無戒備,致使日*偷襲得逞。
1932年**寫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手令
19日零時20分,關東*司令官本莊繁向所屬部隊下令,向東北各地實施進攻。同時,又令駐東北的關東*第二師主力迅速集中,攻擊沈陽城;獨立守備隊各部隊進攻南滿鐵路沿線的安東(今丹東)、營口、鳳凰城和長春等地。關東*還電請駐朝鮮日*司令官林銑十郎中將盡速增援。 19日凌晨3時,日*攻入沈陽。留守的沈陽公安總隊在警務處長黃顯聲的帶領下同日*展開了巷戰。晨4時,駐扎長春、寬城子等地的日本*隊向中國*隊發動了進攻。當時,在沈陽的東北地方**大員僅有東北*參謀長榮臻和遼寧省主席臧式毅兩人。與關東*的蓄謀已久相比,榮、臧二人對日*的突然行動毫無準備。當得知日*開始進攻時,臧式毅通過電話向日本駐奉天總領事進行了交涉。日本領事的回答卻是:“*人行動,領事無權處理。”當北大營第七旅值班*官向榮臻電話請示處置措施時,由于當時身在北平的張學良事發時正在同英國大使一起看京劇,聯系不上,不敢擅自改變既定對日*策的榮臻含淚下達了這樣的命令:“不抵抗,即使勒令繳械,占領營房,均可聽其自便。”
9月19日晨6時30分,經過5個多小時的戰斗,日*占領了沈陽城。日*第二十九聯隊仿佛進入無人之境,所有中國警察、憲兵都被繳械。東北當局及遼寧省設于沈陽的*、*、*、財、教育等機關,兵工廠,飛機場,銀行等全被侵占。遼寧省省長臧式毅被俘,東北邊防*代理司令、參謀長榮臻等微服逃走。日*攻占沈陽后,大肆搶掠公私財物。 據不完全統計,僅官方財產損失就達18億元以上,損失飛機262架,各種炮3,091門,機槍5,864挺,步槍、手槍11萬余支。日*在攻占沈陽的當天,還攻占了安奉、南滿兩鐵路沿線的長春、營口、海城、遼陽、鞍山、鐵嶺、四平街、公主嶺、安東、鳳凰城、撫順等20余座城市,略地千余里。日*又繼續擴大占領區,僅一星期,就侵占了遼、吉兩省。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柳條湖村位于沈陽北郊,面積近8平方公里,多為柳林叢生的沼澤地,還有少部分菜地和莊稼地,散亂地分布著20來戶人家。北大營距沈陽老城區約5公里,原為張作霖麾下東北*一大兵營,駐兵萬余。整座營盤方方正正,邊長兩公里,四周環以土圍和深壕。日*精心選定“九一八”事變發生地,實因柳條湖和北大營是中國東北的*事要地,還因為這里的地理位置、地形地物便于日*尋找事變借口和易于發動事變。北大營距沈陽城5公里,距柳條湖村500米,距南滿鐵路最近處僅300米。
據當年參與策劃柳條湖事件的日*中的3個核心人物之一——花谷正,在《文獻昭和史》中是這樣描述的:“18日夜,月近半圓,高粱地黑沉沉的一片;疏星點點,長空欲墜。島本大隊川島中隊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查鐵路線為名,帶領數名部下向柳條溝走去。一面從旁邊觀察北大營的兵營,一面選了個離兵營約800米往南去的地點,河本親自把騎兵用的小型炸藥安裝在鐵軌下,并點了火,時間是10點過了,轟的一聲炸響,鐵軌和枕木都炸飛了。” 戰后《遠東國際*事法庭判決書》也已明確認定:柳條湖事件“是日本人有計劃實行的”。
九一八事變 簡介?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制造并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栽贓嫁禍于中國*隊。日*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侵占沈陽,又陸續侵占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后,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九一八事變的全過程是怎樣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