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盤很難出現,畢竟是中國特色,國家調控占主導地位,市場化特征不明顯。
2017年主要城市房價還是以上漲為主,只是漲幅會大幅減慢,不具備投資價值,剛需的話還是要及時購買的。
2017年房價是漲還是跌
聽聽任志強怎么說2017年房產走勢,主要有:1、任志強認為,2017年房價還會繼續上漲,而且下一輪漲幅會比這一輪更高。
并指出,房價上漲的基礎在于土地供應的持續下降,部分城市供應短缺。
2、房價之所以高,是因為這些城市的供需出現了問題,房價節節上漲,但供應完全跟不上需求的腳步。
需求是跟著資源走的,哪里能找到工作,哪里享受更好的教育,這里的需求就一定不會降。
3、房價之所以高,是因為這些城市的供需出現了問題,房價節節上漲,但供應完全跟不上需求的腳步。
需求是跟著資源走的,哪里能找到工作,哪里享受更好的教育,這里的需求就一定不會降。
4、房價上漲是必然的。
因為“人不離開茶不會涼”,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也因為這個道理,超高房價的城市也就那么幾個,未來十幾年中國大概只有20多個千萬級人口的城市。
2018年房價是漲還是跌
雖然目前全國房價仍在上漲,但同中國房地產發展的“黃金十年”亦不可同日而語,更何況一線城市的限購*策愈發嚴格,重點的二線城市也逐步進入到窗口調整階段,所以在未來的半年時間內如果沒有重大利好刺激*策出臺,全國房價很難出現大幅上漲的情況,將會維持在目前穩步上漲的階段。
對于剛需購房者來說,若有條件購房,那么應該積極入市,不需要太考慮價格的因素,而需要考慮信貸等層面的因素。
對于改善型購房者來說,在換房的時候一定要警惕*策調整的風險。
而對于投資客來說,后續租賃市場應該是比較熱的,尤其是購房市場*策比較緊的時候更是如此。
熱點城市2017年末房價同比漲了還是跌了?
2017年中國70個大中城市房地產市場在平穩中收尾,包括北京、南京、杭州、合肥等在內的9個熱點城市新房價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中國國家統計局1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12月份,中國15個熱點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總體穩定,多數城市低于上年同期價格水平。
其中,深圳去年12月房價同比下調3%、福州下調1.7%、南京下調1.4%,無錫下跌1.1%。
此外,鄭州、杭州、成都、北京、合肥新房價格同比微跌,跌幅小于1%。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劉建偉指出,去年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同比漲幅均連續15個月回落,12月份比11月份分別回落0.1和0.4個百分點。
二線城市12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漲幅比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二手住宅價格同比漲幅與上月相同。
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漲幅與上月相同,二手住宅價格同比漲幅連續5個月回落。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指出,2017年12月份,中國熱點城市房價繼續保持平穩,部分二三線城市房價有所上漲。
他認為,各線樓市的表現與各地調控*策力度基本同向,調控力度大的城市房價漲幅放緩甚至出現下跌,而非調控城市房價出現小幅上漲。
安居客首席分析師張波指出,回首2017年,中國各地發布樓市新*370余次、調控新增60城,在長效機制和短期調控的雙重作用下,熱點城市樓市明顯降溫,房價逐步回歸理性。
從12月份的房價數據來看,“房住不炒”、分類調控的*策效果繼續顯現。
從安居客購房者信心指數來看,去年年底,購房者心態較為平穩,觀望態度明顯,12月份雖然相比上月信心有了9.2個百分點回升,但依然處于2017年下半年的低點位置。
房價再怎么跌也不會跌很多。
...
2017年房價是漲還是跌 2017房價走勢最新消息大揭秘
2017年是房地產的關鍵年份,這一點應該沒有疑問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房地產在2016年走出的大開大合行情,已經觸動了某些人的神經。
房地產在2016年的快速啟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穩住了經濟,但動力過猛,對于一向以“穩定”為第一要務的經濟來說,的確不合適。
但問題在于,參與房地產的不僅是他們,還有普通老百姓、開發商、銀行。
老百姓把大部分身價都壓在了房子上了,銀行靠房貸穩定業績,開發商則需要購房者來買房子。
牽一發而動全身,這種風險不得不考慮。
在多重因素交織下,2017年的房價到底會走出什么樣的行情?歷次調整的結果都是上漲 房地產商品化已近20年,歷次調整都導致了部分城市房價下跌。
房價下跌的時候,市場普遍冷清,人們更多選擇觀望,而不是抄底,也不是賣掉手中的房子。
而有的開發商愿意降價賣房回籠資金,但他們也不敢降價買房,原因很簡單,業主饒不了他們。
簡單說,每逢調整,成交量先下來,房價會微微下跌,調整過后,房價先漲,成交量再次放大,而且漲幅更甚,成交量也會更大。
一句話總結:房價越漲房子越好賣。
這一點不僅購房者清楚,開發商、代理商以及中介機構都明白,于是在賣方市場中,開發商以及志同道合者都愿意向市場傳達看多后市的信息。
在房價過快上漲的過程中,開發商及中介是有責任的。
房地產整合加速 在歷次調整中,有的開發商挺不住,不得不降價賣房或者將項目轉手給大開發商。
但從2016年開始,房地產整合加速,這一點從D價上可以看出,中小開發商如果沒有本地ZF庇護,很難在競爭中獲勝。
未來地產商們將逐步整合成兩大類,一類是全國性的龍頭房企,他們廣撒網,分散風險;另一類是區域性的重點房企,他們有著優質的本地資源,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能活得比較滋潤,剩下的房企基本上都得被吃掉。
地產商的加速整合,說實話,對于房價下跌是不利的。
船越大行的越穩,每逢樓市小年,對降價穩定業績的依賴就越低。
2017年,地產商們并不急于降價賣房,一是因為2016年業績十分出色,上市房企的財報十分亮眼,多家房企在年中紛紛上調全年銷售目標并超額完成。
二是房企在低利率下通過拍D、收購等方式儲備了不少資源,財務成本并不高。
對開發商來說,降價賣房是最蠢、最危險、最后的選擇。
降價是自尋死路,那房價會漲上去嗎?2016年房價分化已經很嚴重了,百城價格指數和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走勢,都能看到,實際上很多城市房價都沒怎么漲,資金都跑20多個熱門城市去了。
這會產生一個問題,如果房價不能繼續上漲,人們的預期就有可能分化,結果是可怕的。
這就好比幾百年前荷蘭的“郁金香”,人們突然有一天覺得它漲不上去了,接下來就是拋售了。
2016年杠桿資金太多,如果長期橫盤會導致這些資金無法解套,如此,絕大多數人都逃不掉。
在這種情況下,房價漲得越多的城市,后市就越得上漲,藥不能停。
2016年10月份以后開始的這輪橫盤期能維持多久,現在來看仍然不確定,這考驗的是購房者的耐心,開發商的業績壓力、銀行壞賬擴大的風險。
各位觀察后市走向,不僅要看一線城市成交量和成交價,還得看這些 城市在人口、城市規劃等多方面的動向。
比如北京在2017年大幅度增加自住房供給(1.5萬套),并且主要沿軌道交通分布。
2017年是關鍵年份,又是不確定性最大的年份,房地產“穩定器”的作用仍然重要,但房價上漲的的阻力越來越大。
目前占據各大地產版塊頭條的基本上都不是啥利好的消息,房價上漲的信心在一點點被消融。
如果維持目前的態勢,房價穩定或緩慢下跌的可能性很大,但如果藥不能停,意外也許會來臨。
就樓市來說,希望峰回路轉的往往是最大的得利者和依賴者。
2017年房價終于要跌了?
雖然說日前,**出臺《關于創新*府配置資源方式的指導意見》出臺實施,其中明確提到“支持各地區在房地產稅方面探索創新”。
但是房價還是要按照供需要求來確定。
所以說外面那些說房價跌或者漲的,基本都是自己的判斷,到底怎么來還是要看市場。
房地產稅作為最近一年大家討論地最為激烈的話題。
普遍都認為房地產稅的出臺有利于控制房價,這個深得民心的觀點,讓百姓對房地產稅的期望也越來越高。
我們通常對于房產稅能夠抑制房價上漲的解釋是:有了房地產稅,持有多套房的成本將大增,準備購買多套房子的投機者躑躅不前和已經擁有多套房的投機者倉皇拋售。
這樣一來,相當于增加了供應減少了需求,而一項商品供應量增加需求減少勢必引發它降價。
在這個問題上,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任院長、首席經濟學家賈康則沒有樊綱般樂觀,賈康表示,如果說房產稅跟房價沒有關聯,這個觀點不成立,稅負在住房的保有環節從無變有,會影響、引導方方面面有關主體的經濟行為及選擇,進而影響房價。
賈康指出,房地產稅必須和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投融資制度一起綜合考慮。
所以不能說房地產稅這一因素決定了房價。
而且,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影響商品的價格只有兩個根本因素:一是供求關系;二是貨幣供應。
所謂供求關系,即某項商品需求多而供應少,則價格必定上漲;需求少而供應多,則價格必定下跌。
所謂貨幣供應,即印了過多鈔票的時候,鈔票就不值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通貨膨脹,這個時候所有的商品都會不同程度地價格上漲。
那么,開征房地產稅,是影響供求關系還是影響貨幣供應呢?不用說,肯定不是貨幣供應,因為能夠影響貨幣供應的,其實只有央行的印鈔機。
那房地產稅真的能夠象人們所期望那樣,能夠改變整個商品房市場的供求關系嗎?答案顯然是不能,因為新房、二手房和租房三大塊構成了整體房地產市場。
在房產剛性需求占據市場主導的今天,由于房地產稅的征收而可能釋放出來的一點存量房產,真的不足以起到降低房價的作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榮觀房產網 » 2017年房價是漲還是跌